雲無風 作品

第1567章 進與退(下)

    正如皇帝所料,高務實不僅能得知慈寧宮中的消息,也能猜到皇帝當時與慈聖太后說那番話的意思。

    在高務實看來,皇帝最重要、最關鍵的有三句話。

    “漫說定南都護,倘若將來他果為朕克復漠北,封狼居胥,朕何吝封侯賜國之賞”;

    “朕若真站在這般假設上來看,也以為雲、桂之地很難擋得住他。可是對於有功之臣,朕不認為非要以欲加之罪而陷之”;

    “朕以為,只要朕與大司徒這份君臣情誼始終維持著,雙方‘君君臣臣’,至少在朕與他尚在之時,這些事情不會發生”。

    這三句話,前一句比較獨立,意思很明確,就是封官許願,把功賞酬勞直接擺在明面上,只要完成,朕就給你。

    但是這個許諾並不完全,因為當他這段話說完之後,太后就立刻就表達了懷疑。

    太后認為高務實在南疆的實力、影響與南北二京其餘勳貴都不同,皇帝所謂“賜國”——即封國公,不可能和其他國公一樣只給個名號就完事,而是隻能真正裂土封王一般的“賜國”。

    然後呢?然後皇帝只是笑了笑,沒有更進一步的明確回答。這就意味著,要麼皇帝心裡有一個計劃但現在不方便說,要麼就是皇帝心裡其實也還沒有定論,事情存在不小的變數。

    至於第二句和第三句,則都是皇帝對於太后懷疑高務實在南疆實力太強的回答,本質上是針對同一個問題的兩個反應。

    上句的潛臺詞是“朕也知道他在南疆很強很強”,下句的潛臺詞是“朕認為他能把握這其中的度。”

    什麼度?有兩個度:本身實力的強度以及對皇帝、朝廷的態度。

    態度方面,皇帝看起來比較有把握,因此他是明說“至少在朕與他尚在之時,這些事情不會發生”;然而在南疆京華之實力方面,皇帝只是點明京華的確很強,卻沒有進一步去肯定高務實會如何如何,反而說了一個“可是”。

    “可是對於有功之臣,朕不認為非要以欲加之罪而陷之。”

    前者用所謂語法來說,就是祈使句,也叫命令句,表達了完全的肯定;後者的這個“可是”則不然,因為他不僅用了“可是”,並且用上了“不認為非要以欲加之罪而陷之”——那就是說,還是有機會“要以欲加之罪而陷之”的。

    作為前世一位秘書出身的基層幹部,高務實對於“指示精神”的敏感度絕非尋常可比,漫說是遣詞造句出現瞭如此大的變化,就算只是一個字的變化,他都能準確發現並且迅速進行分析,以此來確保自己不會領會錯誤。

    皇帝這番話,意味著他也不能確定高務實在南疆的實力——尤其是兵力,是否會出現進一步的膨脹,而對於萬一出現了進一步膨脹之後他該如何應對,皇帝心裡也不是很有把握:說不定只好“以欲加之罪而陷之”。

    對於高務實而言,這相當於是一個警告,甚至是劃了一條紅線。這條紅線並不是非常明確,即南疆的兵力紅線到底是多少人——然而,它一定是存在的。

    不過,皇帝的最後一句關鍵的話裡,卻又透露出另一條隱藏信息,即皇帝同意了慈聖太后之前的一個觀點:南疆強,關鍵是高務實本人強,一旦高務實本人不存在,則南疆對於朝廷的威脅就大大降低了。

    慈聖太后有這樣的理解不難解釋,甚至皇帝會同意她的看法也在情理之中。因為在這個時代,絕大多數的人都認可一句話:“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除了這句話,中國自古以來還有一句更通俗的表述:“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因此從古至今莫不強調名將的作用,而縱觀軍事史,似乎也表明了這句話、這個思想的正確性。

    然而目前的大明朝,至少有兩個人“不完全同意”這個看法。這兩個人,一個是戚繼光,一個就是高務實。

    一場戰爭的勝利,背後的原因是極其多樣化的,主帥的英明神武只是其中之一。在拉攏人才時,君主可能會搬出“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的說法,突出強調關鍵人才的重要性,但真正的戰爭絕不會這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