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1517章 葡萄牙人(上)

    一艘葡萄牙大蓋倫帆船在虎視眈眈的南洋艦隊暹羅分艦隊四艘戰艦“護送”下,緩緩駛入定南港停靠,之後又經過定南協防軍第一鎮某部上船搜檢,終於獲得批准:“使者登岸”。

    “格蘭杜拉”號艦長佩德羅·德·迪弗拉迪什陪同著果阿總督特使阿爾弗雷多·德·布爾戈斯先後下船。一座看來已經基本建成的、頗為“現代化”的港口出現在他們面前。

    雖然京華所修建的定南城位置在後世曼谷靠南幾十裡,但定南港的位置倒和後世的曼谷港的“港外錨地”出奇的一致——後世曼谷因為並不在河口位置,而是靠北三十公里左右,故它實際上是個河港,只能停靠一萬噸的船隻,而它通往世界各地的大型船舶則需要停靠在“港外錨地”,也就是河口港。

    高務實嫌這樣麻煩,故把定南城的位置直接往南挪了挪,差不多直接建成了河口城市。不過定南城的規劃不僅面積大,而且照搬了大明所習慣的都城模式,將此城分為外城、王城和王宮三大部分,由外及內一共“三環”。

    定南城的外城現在並未成型,倒也不必過多介紹,且說那“暹羅王城”——也就是內城的位置,大概位於後世曼谷東南的“邦南彭”河流半島,佔地約40平方公里。

    “河流半島”這個詞彙頗有意思,它實際上是由於湄南河在那裡來了一個急轉彎,於是形成了一個半島,當地人稱之為“邦南彭”。這個半島的特點是本身面積頗大,但連接陸地的部分很“細”。換句話說,就是隻有一條不寬的陸路聯通著“大陸”本身。[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百度地圖看一下“北欖邦南彭水上市場”的地形。]

    如此一個半島顯然極其適合陸地防禦,單從陸地防衛來講,甚至可能比著名的“世界渴望之城”君士坦丁堡還要誇張。而且這臨近入海口的湄南河也足夠寬闊,至少目前肯定還沒有萬噸海船——那也就意味著京華的任何戰艦都能開進去作為水面防衛輔助。

    可以說,該王城(內城)建好之後,哪怕定南城外城造反,亂兵也進不去內城——除非內城的漢人士兵也造反了,但如果能鬧成那樣……恐怕只能說活該。

    四十平方千米可不小。這麼對比一下吧:後世的北京故宮(基本上是明紫禁城去掉三海)的面積為72萬平方米,相當於0.72平方千米。也就是說,這個名義上的暹羅王城、實際上的定南內城,面積有55個北京故宮那麼大。

    再對比一下,明北京城一開始的面積是東西寬六千六百七十米,南北深為千三百一十米,實際面積為三千五百四十萬平方米,也就是35.2平方千米。

    不過嘉靖二十六年時,明廷決定加修北京外城。原計劃四面都建外城,總長七十餘里,但至嘉靖三十二年修完南面部分十三里左右之後,因為人力、財力困難而停工,北京就由初建時的矩形,發展成在南面建有外城的凸字形平面。

    此時的京師南外城東西寬約七千九百米,南北深約三千二百米,南面三門,東、西面各開一門,北面兩門。由三條南北向街與一條東西向的大街垂直相交,形成幹道網。

    建外城後,北京的城市中軸線向南延伸至永定門,長度增至七千六百米,城區面積也增至六千二百五十萬平方米,也即62.5平方千米。

    不過這裡必須注意的是,此時的京師北城稱之為內城,南城稱之為外城,它已經是一個“完全體”了。而京華目前在建的這個40平方千米的“暹羅王城”,它只是定南城的內城,外城還根本沒有動工,只是有幾套不同的設計方案給高務實過目了一下。

    正是因為面積巨大,所以花費也巨大。

    要知道在大明朝早年,尤其是在永樂時期,朝廷可真的不窮,而且還是“用工免費”(衛所兵)的,可即便那樣,也不過建了35.2平方公里的北京城。

    現在京華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建一個比當時北京城還大的新城,這花費可不是海了去了?

    當然,永樂皇帝用工免費,京華用工花費也不多。京華的主要用工花費都在技術人員上面,有大明國內的,也有意大利、法蘭西、德意志各邦來的。至於真正賣苦力的,絕大多數都是暹羅當地人,這些人不需要京華付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