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288章 經濟與黨爭(十)產業集群



            後宮中的情況,高務實已經有段時間不曾關注了。畢竟在他看來,如今國本之爭已經結束,太子之位已然明確,原先圍繞此事而產生的風波也就過去了。今後一段時間內,只要確保沒有人敢於對太子本人搞什麼危及生命的陰謀,那就不必太過關注。

因此,他在前段時間悄悄安排完坤寧宮防務之後,就幾乎沒有再把目光聚焦在後宮,對於後宮發生的細微變化,自然也是一無所知。

此時此刻,他已經做出了決定,反正這次被劾風波總需要一些時間才能過去,那不如趁此機會閉門不出,把前段時間積壓的那些關於京華內部的事情處理一番。說起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自從劉馨南下之後,這些事已經積壓太多,眼瞅著再不認真梳理一番就要捅出簍子了。

他先看了看各類產業報告,表現比較好的部門似乎都是以內部市場為導向的,包括京華銀行、京華基建、京華礦業、京華機械、京華紡織和京華兵工等;表現不及預期的則包括京華海貿、京華港務、京華商社、京華船舶、京華紡織等。

這算什麼?內需旺盛、外需不足?如果真是這樣,那這個外需不足的問題高務實一時半會還真沒什麼好法子可以解決。不過,內需旺盛是怎麼來的呢?按理說,如今大明依舊處於災害頻發的時期,這內需該不會是什麼虛火吧?

這種事不能憑空推斷,高務實認真對比了各項數據,再和腦子裡的朝廷各項數據一一比對,才基本確定下來:內需是真實存在的,因為這二三十年的改革已經出現了一個相對比較明顯的效果:培養出了一批“城市中產”。

隨著實學派多年倡導“農業固國、工業強國、商業富國”,並以此為施政綱領推進改革,現在三個方面都有了顯著進步。

農業方面,大明現在有了紅薯、玉米作為主糧補充,其在北方諸省的推廣尤其順利(因為北方災害更多,更需要這些高產作物),南方諸省也有不同程度的推廣。比如高務實影響力相對較強的廣東、廣西、四川、湖廣(廣東因為靠海且商業氛圍濃,受京華影響大,其餘三地都是擁有土司的省份,天然親近高務實),這大大增強了糧食產量。

無論各地百姓對於這些新物產的接受程度如何,至少在災害頻發的時候它們可以救命。中國人最講實際,既然這些東西能救命,那就是好東西,至於口感有些不習慣什麼的……都什麼時候了,你還在乎口感?口感再奇怪,總比觀音土好吃吧?再說,中國人在飲食這塊素來都是天賦異稟的,只要不在災年,想辦法把口感弄好點也不算什麼難事。

[注:新大陸作物並不是一來到亞歐大陸就如今天的口感,也是迭代了無數次才成現在這樣的。不過高務實引進的機會不錯,災年就沒人在乎口感、觀感這些了,只要能填飽肚子不餓死人,那就是好東西。]

遼東方面除了紅薯玉米之外,還在精心培育迭代適合當地的耐寒水稻。這些來自後世北海道的耐寒水稻已經迭代了數次,比一開始的時候產量提高了不少。當然,不要指望和後世的高產東北耐寒稻相比,畢竟這年頭沒人懂基因學,包括高務實和劉馨。

現在的所謂“培育迭代”,其實主要是選種。粗略的說就是先種一大批,然後挑出那些長勢最好的,留下它們的果實作為下一批次的種子,如此循環往復。這顯然是個笨辦法,但是有效就行,即便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來進化,但也總比歐洲人那種播種之後全看上帝表演強多了,至少有個盼頭。

再有就是棉花和甘蔗的種植。其實在高務實的心裡,只有西域那塊才是他心目中的棉花聖地,但這不是還沒收復麼,所以也只好在大明全境都先推廣推廣。

關於棉花,中國的種植和使用其實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據史料記載,棉花最初是從西亞傳入中國的,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或更早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