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287章 輔弼(廿五)老帥獻策



            待高務實將這些情況原原本本告知在場諸將,尤其是對費爾幹納盆地的這段歷史和地理環境詳細描述過一遍之後,全場立刻安靜地鴉雀無聲。

困難重重。幾乎所有將領腦海裡都冒出這四個字來。

劉綎所部本來就是一支強於步戰,尤其是強於山地步戰的軍隊,為了本次西征才臨時加強了騎兵配置。

然而不管怎麼說,這支軍隊的真正戰鬥力還是要基於步戰,其騎兵只能用來偶爾“出奇兵”,或者作為重裝騎兵(相對絕大多數蒙古輕騎兵而言)完成小寬度正面突破,指望他們搞大規模騎兵機動然後打一場大規模騎兵決戰是不現實的。

換句話說,這是一支以精銳“騎馬步兵”為主,少數重裝火槍騎兵為輔的混編部隊,它長於正面決戰,但並不真正善於草原奔襲。

之所以一開始要如此配置,主要是因為葉爾羌地區雖然被草原民族佔據多年,但由中原地區早年影響而形成的“珍珠串”式城市分部已經形成,故而明軍可以依託這些珍珠串式的城市一步步前進,每一個城市都可以成為攻取下一個城市的物流節點和基地。

在這種情況下,野戰決勝和城市攻堅兩項能力缺一不可。如果缺了野戰決勝的能力,那麼在兩個城市之間行軍的途中一旦遇到蒙古騎兵主力,全軍覆沒就是大概率事件;如果沒有城市攻堅能力,除非明軍也能和蒙古人一樣無後勤作戰,然後包圍一個城池數月甚至更久,否則城池就拿不下來。

顯然,明軍不可能做到無後勤作戰,因此攻堅能力必須具備。那麼,步兵為主(包括炮兵編制在內)就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劉綎部就編製成了現在的模樣。

當然,高務實也考慮到可能需要大量騎兵配合,因此從土默特、鄂爾多斯部徵調了兩部蒙古輕騎兵支援配合作戰。但不得不說,高務實當時這樣調遣,主要是希望他們能在劉綎部完成正面擊敗察哈爾主力之後進行追逃作戰,而不是當做主力使用——畢竟只有蒙古人才能追上蒙古人。

這樣的策略目前來看基本夠用,雖然之前因為配合問題導致了一次後勤運輸隊被重創,但高務實相信在朝廷嚴令之下,後續配合肯定會好起來,征服西域地區本身是能完成任務的。

然而,征服葉爾羌沒問題,甚至征服七河地區和瓦剌地區沒問題,並不代表繼續西征至費爾幹納盆地也沒有問題。而這裡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在於明軍本身,只要明軍收復葉爾羌之後需要建立長期統治,那麼劉綎部之後一段時間裡就必須留在當地,震懾居心叵測、反覆無常之輩。

或許有人會問,察哈爾擊敗葉爾羌之後也沒見統治不穩啊,怎麼你明軍就要擔心這個問題了呢?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原本的葉爾羌統治者,乃至整個中亞各個地區的統治者,幾乎都是蒙古後裔——甭管他們是突厥化的蒙古人還是波斯化的蒙古人,反正蒙古黃金家族後裔的名頭總歸都是好使的,這是一種統治慣性。

然而明軍並不具備這種統治慣性。基本上,大唐留在西域的餘脈——歸義軍湮滅之後,漢人王朝對西域就再也沒有正經的統治被建立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