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281章 朝歸倭附(卅七)調整打擊面

    這兩地與釜山之間的距離其實也並不遠,都在四百里出頭(注:之前說過本書不用“海里”這個一般讀者比較不熟悉的單位),也就是兩百公里多一點。而此時明軍可以倚仗航速和數量優勢在相關海道派出偵察船來進行預防,並且通過海上的飛鴿傳書通知艦隊駐泊地。

    這樣一來,只要駐泊地的艦隊主力能夠提早出發,無論是攔截也好,設伏也罷,都有很大概率能完成各個擊破的作戰目的。

    當然,這裡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優勢就是飛鴿傳書。目前就高務實所知,日軍之中是沒有使用這一手段的,或者說至少沒有把飛鴿傳書作為常備手段來用的記錄。

    以往個別日本水軍(海盜)曾經有使用這種手段,但有意思的是,他們幾乎都是曾經和大明海盜有密切關係的那種,而現在統一於豐臣旗幟下的日本水軍,反而不再使用這種通訊方式。至於是出於財力考慮還是什麼,那就不得而知了。

    (大規模使用信鴿的成本並不低,能適應在海上活動中使用的信鴿則更難培養。)

    海上如此,那麼陸上呢?日本五大老、五奉行聯合要求撤軍的消息一傳到朝鮮,在朝日軍就會從秀吉生前要求死守釜山甚至奪回朝南的命令中解放出來,其作戰思路肯定大變樣。

    如果說一開始小早川秀秋這批援軍的基本任務是守住蔚山,進階任務是找機會反擊明軍、打亂明軍圍攻釜山的部署,那麼現在一旦撤軍令下達,他們的目標就會變成“儘量爭取讓各軍完整地撤回日本”。

    但這裡有個大問題:誰先撤,誰殿後?要知道,這恐怕不僅僅是個軍事問題。

    此時的日本軍隊可並不是一支通常意義上的國家軍隊,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支封建領主聯盟式的軍隊,這支軍隊理論上的核心應該是豐臣秀吉的嫡系,然後按照與秀吉的親疏關係、官位高低、兵力多寡來劃分重要性。

    或許可以理解為一支洋蔥式的軍隊,越是和秀吉關係越密切,就越是處於洋蔥的核心,然後一層一層往外,最外面的一層就是和秀吉關係最不密切、實力也最弱的部分。

    那麼正常而言,最先獲得撤退權力的就應該是豐臣嫡系,接著是秀吉的親信大名,然後是從屬大名,最後是從屬大名中那些和秀吉關係一般且實力較弱的小大名。

    不過由於實際戰況並不一定適合完全按照這種順序來操作,所以日軍內部大概率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扯皮,另外可能還要考慮各個大名對將來日本局勢的判定甚至大名們本人的性格……總之就會複雜化。

    比方說加藤清正,他是豐臣秀吉的嫡系,按理應該屬於比較早就能撤退的,但現在他又已經是獨立大名,有自己的封地在九州島中部,並且他作為強硬派,一直表現得作戰非常積極,往往也願意幫人殿後,所以就很估算他會早撤還是晚撤。

    由此,高務實就必須使用排除法,先確定一些概率較高可能先撤的日軍軍團,然後再估算他們該如何調動兵力,在什麼時間撤離,以此來制定相應的攔截或伏擊計劃。

    這是一項難度很高的事,因為不可控因素實在太多了,高務實想來想去都覺得很難細緻到位的做到“打擊想打擊的,放過想放過的”。後來認真回憶了一下原歷史上的日本撤軍才恍然大悟——嗨,哪有那麼複雜!

    此時的日軍根本不可能有完全理性的撤軍計劃!原歷史上日軍的撤軍就只能說勉強還維持著最後一點點理性,而絕大部分實際上就是按照一個原則來的:誰家有船就誰家先撤,誰家船多就能撤得越快。

    至於最後船少的一些大名,那不好意思,等別家撤完了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來撤你家的兵。

    這裡頭只有一個比較例外的情況,那就是島津義弘的第五軍團。當時島津義弘的撤退本來比較順利,結果他撤到海邊之後,忽然接到小西行長的求援——小西行長被圍。

    島津義弘這人也不知道是講義氣還是擔心回國之後被追究責任,非常果斷地回去拼命把小西行長給救了出來,甚至就是因為這一戰打出了“鬼石曼子”、“鬼島津”的名頭。

    不過好景不長,第二軍團和第五軍團因為這一耽誤,拖延了登船時間,於是船隊出海就碰上明、朝水軍聯合來襲,爆發了大名鼎鼎的露梁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