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280章 劍指東瀛(廿二)大廈將傾

    鍋島直茂此言說出了在場不少將領的心聲。是啊,此次大軍南下至少有十萬之眾,但明軍如果是五萬,那麼根據碧蹄館之戰的經驗來看,要殲滅就根本不可能,最好的結果也無非是將其逼退。

    然而如果明軍只有三萬呢?根據釜山方面傳來的消息,  明軍不僅攻佔了泗川、晉州,還一邊往釜山窺視,一邊出兵攻擊全羅道南部各地,這就意味著明軍的兵力一定會分散。

    他們總共只有三萬人,卻還把兵力分散掉了,而我大軍南下卻可以集中兵力,  這其中的優勢不言而喻。

    再有便是,明軍方面威逼釜山應該本來就有“攻其必救”之意,  是故意調動我漢陽守軍,但是“調動漢陽守軍”這一舉動本身的意義在哪?自然是為了給麻貴攻取開城、漢陽這朝鮮二京創造條件。

    在這個問題上,所有日軍將領的看法高度一致,都認為高務實這一套操作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麻貴能夠儘早收復朝鮮二京。

    日軍將領有這樣的想法完全合情合理,畢竟日本國土面積有限,各家大名的領地即便號稱“一國”的,其實放在大明的話可能也就一府,有些甚至可能就一兩個縣罷了。

    因此在他們眼裡,攻佔敵國“都城”或者說“治所”、“居城”,那這場仗就幾乎已經取勝了,至少也是勝利了一大半,無論軍事意義還是政治意義都是非凡的。

    既然有這樣的思想鋼印在,日軍將領自然認為高務實既然親自出馬,必然要第一時間收復開城、漢陽,以此證明他這位大明第一文帥絕非浪得虛名。

    不過很可惜,他們是以自己受限於日本狹小國土而形成的侷限眼光看待高務實,他們也更不可能料到高務實從“上輩子”就受到一句名言的巨大影響:“存地失人,  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這句話出自哪位偉人之口不必多說,當時實在解放戰爭時期,延安是中央所在地,被譽為革命聖地。清清延河水、巍巍寶塔山,吸引著無數熱血青年和愛國民主人士,但是也成了凱申物流集團的眼中釘、肉中刺。

    戰爭進行到47年,就在我軍即將轉入戰略進攻之際,物流大隊長髮了狠心,嚴厲要求一定要對“匪軍老巢”延安實行“犁庭掃穴,切實佔領”。

    是年三月,物流大隊長把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其重點進攻方向之一就是陝甘寧邊區,而首當其衝的就是延安。

    當時中央決定先放棄延安,偉人鼓勵廣大戰士說:我們打仗,不在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於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敵人進延安是握著拳頭的,  到了延安,他就要把指頭伸開,  這樣就便於我們一個一個地切掉它。要告訴同志們,少則一年,多則兩年,我們就要回來,我們要以一個延安換取全中國。

    金玉良言已經擺在這裡了,高務實哪怕照貓畫虎也總能模仿一二,所以他的根本目的並非什麼開城、漢陽——當然如果能順便拿下固然也是好事——他的根本目的其實就是調動蝟集於漢陽的日軍主力。

    如果不是要調動漢陽日軍主力,那他當時直接登陸在麻貴主力附近不好嗎,何必大老遠跑來朝鮮南部?

    來朝鮮南部,一來可以用艦隊封鎖釜山,切斷日軍與本土之間的海上聯繫,二來可以逼迫漢陽日軍不得不立刻趕來救援。

    問題是,漢陽日軍來了之後呢?那就要看日軍是怎樣一個來法,確切的說就是來了多少人,是作一路來,還是作多路來,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應對和處理。

    而此刻由鍋島直茂的提議肇始,日軍高層開始了新一輪的商議,最終得出的結果就是:留加藤清正與島津義弘兩部死守漢陽,堅決打一場籠城戰,一定要讓麻貴所率明軍主力頓兵於漢陽城下不得寸進。

    與此同時,左右兩路軍合為一路,經忠州、尚州,再沿洛東江南下,作出進駐釜山之姿態,然而當大軍到達昌寧時卻忽然折向西南,直取晉州、泗川,一舉擊敗高務實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