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277章 援朝抗倭(廿七)播遷平壤

    轉載請註明出處:

    李昖急於播遷,滿朝臣工即便不滿,也只能遵命行事。因此開城中的伊鬥壽便召集臣僚商議播遷之事。

    李德馨搶先道:“先前抵達開城時,大王早已公開張榜,說要與百姓一同堅守開城,如今再度播遷,豈不失信於民?”

    伊鬥壽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但眼下也只好避開失信於民的問題,僅談當下之危局,道:“倭軍離開城僅需半日,若前線守備再敗則必將危及大王,故眼下王駕必須儘快遷至平壤。”

    戶曹判書洪汝淳附和道:“左相所言極是,敵寇所距太近,王駕難安,眼下唯有立刻播遷,方能保王室周全。”

    李德馨擰眉反問道:“敵寇在王京,至今未動分毫,而我朝廷朝令夕改再行播遷,必將使民心大亂,士氣盡失。”

    都承旨李恆福出言勸慰道:“我等並非不知同知事之意,然則我等擔憂敵寇所以不動,乃是為麻痺我等而設下之陷阱。”

    “此言有理!”伊鬥壽立刻接口道:“若是中敵奸計而拖延日久,而後被突襲包圍,則國家滅亡,所以當務之急便是必須使大王與倭軍保持安全距離。”

    伊鬥壽話音方畢,突然發現眾臣僚都不看他,反而均朝另一處望去。伊鬥壽定眼一看,卻是柳成龍前來。伊鬥壽沉下臉來,喝道:“丟官無品之人,怎能來此國家中樞之地!還不速速離去。”

    柳成龍卻不答話,只轉頭向兵曹判書金應南問道:“勤王援軍現狀如何?”

    金應南答道:“現已新集合到黃海道及平安道九千多名軍士,以及從王京撤出的四千五百名軍士,再加上全羅道可撥援軍四萬餘,共計有五萬五千六百餘名。”

    柳成龍面沉如水,緩緩道:“手握五萬餘大軍,不僅不思反擊,卻一味棄城北逃——諸位莫非不曾讀《六國論》耶?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慾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似今日這般一路逃遁,終會無地可逃。”

    伊鬥壽大怒,喝道:“你夠了沒有!我也想即刻反擊,可那有何益?我等戰死無足輕重,但需替大王著想!主上安危關係國家命運,如今既是勝負難料,若主上被俘則國家必亡,所以此刻才必須要保持安全距離,確保大王無虞!”

    柳成龍面上看不出喜怒,但語氣冷冰冰的,反問道:“那您想躲到什麼時候?這一路北逃,莫非最終只是想要躲到大明,向上國搖尾乞憐嗎?

    此前冊立世子所為何事?就是欲使大王帶領軍民迎敵奮戰,而萬一有失,則社稷依然能夠傳承!”

    伊鬥壽又驚又怒,伸出顫抖著的手指,指著柳成龍的鼻尖道:“你怎麼能如此說話,難道因為了有了世子,主上安危就無所謂了麼!”

    柳成龍奉勸伊鬥壽勿要曲解其本意,伊鬥壽哪裡肯依?二人遂爭論不休,最終不歡而散。

    事後,金公諒將柳成龍怒罵伊鬥壽膽怯一事告與其姐金貴人,金公諒認定柳成龍這麼做是在暗指大王膽怯懦弱,請金貴人告知大王,一定要對柳成龍嚴懲不貸。

    不料金貴人卻轉而斥責金公諒不顧大局:“你這夯貨真是一無所知,國難來臨,滿朝文武皆恐避之不及,惟有柳成龍主張浴血迎戰。若大王早前便堅信不疑,也不至於如此狼狽。

    不瞞你說,大王心中早已知錯,其實大王敏銳遠勝常人,只是……此時若在群臣百姓面前承認錯誤,則權威便會一蹶不振,所以只能由李山海及柳成龍二人擔罪。然而若欲克服國難,大王是絕不能失去柳成龍的。”金公諒這才恍然大悟。

    於此同時,伊鬥壽也向李昖報告了柳成龍反對播遷一事,於是李昖傳召柳成龍覲見,李昖問道:“寡人只有一問,你是否認為寡人怯懦?是一個即使手中握有無數軍隊也只會逃避的懦夫?”

    柳成龍漠然答道:“若迎戰條件充足卻依舊避戰北遷,臣如何看待不重要,但後世史家恐將如此認為。”

    伊鬥壽怒斥柳成龍語出無狀,李昖則擺手道:“左相稍安勿躁,寡人與柳成龍也持同樣看法。若寡人看到此等主君也將失望透頂,但你既然認為眼下作戰條件充足,呵呵……不妨看看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