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1119章 勃固會戰(下)

    即便沒有在短短一個月時間內把勃固城改造為一個真正的稜堡式城池,但新修成的幾個大尖角依然發揮出了稜堡大致擁有的作用。

    與歐洲早期的鈍角式稜堡不同,新改建的勃固城從原先中式的四角建築被弄成了八角,而這些形成的夾角就是最佳的火力交叉覆蓋射擊區。

    緬軍只出動了三千人,當然無法進行圍城式的操作,只能進攻八個夾角中的兩個,如此一來就形成了兩個部分,而這兩個部分卻都會同時受到左右兩個方向的射擊。

    萬曆一式火槍的一大特性就是槍管內有膛線,雖然這膛線既淺且直,與後世的螺旋膛線完全沒得比,但就目前來說,依然有著遠超同時代滑膛槍的射擊精度。再加上高務實到底知道黑火藥的最佳配比和“顆粒火藥”原則,使得該槍的射程也幾乎可以達到當前技術條件下的最佳狀態。

    而萬曆一式配合稜堡進行守城的戰術,高思廉作為一個靠極少兵力開闢了華英一地的拓殖使,其實是非常熟悉的。

    就像黃芷汀在金港閱兵時參觀的“水山堡”一樣,高思廉在往華英擴張的過程中至少修建過七八處大稜堡作為層層推進的堡壘據點,對於如何將稜堡守城時的火力發揮到極點,他非常有經驗。

    按理說敵軍還沒有進入夾角時就可以進行射擊了,那個區域被高家軍稱之為“第一射擊區”。但這時候射擊的殺敵效果通常不是太好,偏偏又很容易驚退敵軍,所以當需要示威式殺敵的時候,高思廉是不會選擇這種第一時間開火的戰術的。

    第二射擊區則是敵軍進入夾角之後的那片區域。這一片區域通常來說已經可以形成交叉火力了,但具體而言卻要看城池或者說大稜堡本身的體量,如果城池太大,則這個第二射擊區就可能無法做到火力全面覆蓋,因為槍支的射程還是不夠。

    至於第三射擊區,那就是夾角的角尖位置,這裡是交叉火力完全覆蓋的區域,可以造成最強大的攻擊,而等敵軍到了這裡再發動,則敵軍不僅要被一通突如其來的強大火力打懵甚至打崩,而且在他們崩潰之後也面臨一條絕望的歸程——跑回去的路上還要被打一路。

    緬軍的三千試探部隊不負眾望的被打懵了,在第三射擊區的交叉火力覆蓋範圍內,他們遭到了勃固警備軍的迎頭痛擊。

    金港警備軍充實到勃固警備軍中的低級軍官紛紛親自帶隊射擊,並且在射擊時高聲提醒那些新兵蛋子們射擊步驟,什麼時候該裝藥,什麼時候該裝彈,什麼時候該射擊,什麼時候該清理槍管,什麼時候再次裝藥……等等,這些經驗豐富的軍官們都大聲喊話,以免初摸火器的孟族戰士們瞎搞。

    雖然在城樓一角掩體後觀戰的高思廉對這批新屬下的射擊速度有些失望,對他們的射擊精度也很不滿意,但戰術本身的成功不可置疑,扎堆衝上來試著架設雲梯的緬軍沒扛幾輪亂射就紛紛陷入崩潰了。

    實際上,這時候的緬軍傷亡還並不大,高思廉能看到的這一夾角方向,緬軍的損失不會超過兩百人,假設另一夾角也是類似的戰果,這幾輪射擊下來緬軍的損失也就四百人左右。

    按照高務實反覆跟他們強調的觀點來說,“排隊槍斃”這種戰術,很多時候比的就是紀律,就是誰能扛過對射的第一波傷害而不崩潰,所以戰列線的第一二排有時候全打光也是尋常事。

    高思廉理解這種戰術,不過對面的緬軍顯然不理解,不僅不理解,而且他們面臨的情況也不同與戰列線對射——對射總是雙方面對面的,你有機會一槍崩了我,我也有機會一槍崩了你,是生是死全看運氣和射擊速度。

    而緬軍之所以只損失了這點人就開始崩潰,關鍵問題在於面對稜堡中的敵人,他們根本沒法反擊。只有腰刀的他們甚至連弓箭都沒有配備,除了徒勞地舉起手中簡陋的木盾,根本一點辦法都沒有。

    除此之外,其架設雲梯的進度也直接歸零,因為稜堡雖然修成,但高思廉並沒有放棄傳統的戰法,城牆上依舊有士兵負責向下投擲滾石檑木,當頭澆下“金汁”。況且,夾角城牆中的射擊口也可以對著對面城牆射擊蟻附攻城的緬軍士兵。

    總而言之,這一塊區域已經形成了立體打擊,緬軍幾乎處於甕中之鱉的狀態,想進進不得,想退不好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