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1095章 將軍神威

    劉綎出現的時機不錯,計劃也夠精妙,此時緬軍因為人數眾多,被明顯分成了前後中三個部分。

    前軍後軍都在挨炮擊,還有鬼知道什麼時候會炸的地雷。按照過往的經驗,此時最要緊的不是立刻還以顏色,而是趕緊把軍心穩住,以免出現潰亂,尤其是由點及面的整體崩潰。

    緬軍這些年就沒停止過征戰,因而經驗還是很豐富的,前後中三個部分都很默契地選擇了就地集結防守。

    但就地防守的好處固然是不容易崩,可壞處也比較明顯,那就是三方脫節,誰也別指望對方能來拯救自己,大家只能各憑本事爭取生機。

    可惜劉氏兄妹要的就是這點,因為劉綎的兵力對比緬軍而言嚴重不足。哪怕是伏擊,他也做不到三線通吃,頂多只能集中一線打狠點,而另外兩線則只能以拖延、遲滯、混亂對手為主要目標。

    本來按照劉馨的戰前計劃,她是想要打後軍的。因為在這種局面下,重點打後軍則對方前軍和中軍大概率會加速逃離,而後軍能逃多少則全看自己的造化。這樣一來,對明軍而言就最容易取得更多的斬殺,整體戰果最好。

    然而劉綎不同意,他認為最好的戰果就是莽應裡的人頭,只要莽應裡一死,緬軍就算崩了,哪怕不崩,逃回緬甸也會群龍無首。

    劉馨不太認可這一說,因為莽應龍當年並非只有莽應裡一個兒子,他還有個弟弟莽應瓦。甚至哪怕不算弟弟也沒關係,因為莽應裡已經快五十歲了,他還有兒子莽時等人隨時可以繼承王位,這些人總不能一網打盡吧?

    這話顯然有道理,劉綎稍稍猶豫了一下,但最終還是決定打中軍。因為他認為即便緬甸方面在莽應裡被殺之後不會群龍無首,也一定會有一個混亂期,這個混亂期對大明也很有用——後續的援軍也好,更充足的糧餉也罷,這些都需要慢慢抵達、部署到位。

    劉馨覺得她大哥沒有搞明白一個問題,就是朝廷的目標和他的目標可能並不相同。

    按照劉綎的意思,當然是除惡務盡,這緬甸一戰既然開始打了,那就是不把緬甸徹底打服不算完的局面。

    但劉馨總覺得朝廷恐怕不是這麼想的,或者即便這麼想了,也力不能及。

    這是有根據的:朝廷這次動兵,別看光是雲南就有十萬大軍動了起來,還要加上一些土司,看起來聲勢浩大,不比號稱二十萬大軍的緬軍少多少。

    但只要再仔細想一想就會發現,這十多萬大軍裡頭,真正擔當刀尖的兵力一共就兩支,即劉綎、鄧子龍兩軍——而這兩軍即便算上臨時加強進來的援軍,全部加在一塊也就兩萬不到。

    而與此同時,按照高務實暗地裡傳來的消息,安南方面出的兵都比朝廷多!安南方面出動了陸軍三萬多人,還有海軍兩萬人(她對艦隊的歸屬權不熟,錯以為是安南的),光是這裡就有五萬大軍了。

    更別提高務實還聯絡了暹羅黑王子納黎萱、老撾刀家姐弟等緬甸的反對者,他們手頭到時候會有多少兵?具體不知道,但幾萬總得有,哪怕戰鬥力不強,人數總是明擺著的。

    這麼回頭一看,大明居然是實際出兵最少的,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朝廷要麼是不肯出兵,要麼是出不了。

    出不了足夠的兵又有兩種可能,要麼是兵力不夠,要麼是銀子不夠,當然也可能二者兼而有之。

    銀子不夠是肯定的了,因為劉馨已經知道,朝廷都開始發“債券”了。她一看就知道這肯定是高務實的手筆,但高務實能夠操作出“債券”不奇怪,朝廷能容忍多大的“欠債”規模卻不好說。

    按照劉馨的想法,大明這個朝廷保守得要命,只怕未見得肯搞赤字財政。當前這一筆“債券”那是被逼得沒法子了才發的,等戰事一平穩,雲南可以確保無虞之後,朝廷首先要做的恐怕就不是什麼除惡務盡,而是趕緊還錢,確保自己無債一身輕。

    至於兵力麼……其實也緊張。因為明朝不是紅朝,兵力這玩意分了三六九等,雲南方面能夠拿出來打進攻的,除了劉綎、鄧子龍手裡的這不到兩萬人之後就沒剩多少了,而那些兵力也不敢都派出來——周邊一大堆的土司,鬼知道他們有沒有“通緬”?要是前腳大軍剛出去,後腳雲南就被造反的土司佔了,這責任誰負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