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265章 俺答封貢(七)

    高務實這三策,的確是按照他心目中的“上中下”順序排列,但同時他也針對明人心中對一些問題的關注程度做出過考量。

    首先,高務實把厚待把漢那吉和“仁”掛鉤,然後放在了第一位。他說傾心接納把漢那吉,是“胸懷四海之仁”的表現。“胸懷四海之仁”對於久受儒家薰陶的大明高層而言,顯然屬於“政治正確”,再牛逼的人也不敢在大明公開表示說我這個人就是不講仁義——那等同於後世的一句名言“自絕於人民”,而下場則基本難逃一個“千夫所指,無疾而終”。

    至於中策,則是按照一般人“既想要好處,又不肯付出相應的利益或努力”的思維來打造的,從頭到尾都是在利用別人,而自己則躲在後面操控全局。說起來,這一條也很符合大明文官們的心態:總覺得自己智慧超群,根本不用親自下場,“略施小計”就能掌控全局,達成目的。至於為何這一條還是被擺在中策,卻不是上策,因為中華之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仁在智上。

    一般而言,下策都是謀劃者用來湊數,或者襯托上策而來的,但高務實這個下策倒還不至於那麼糟糕。他的這個“下策”主要用來兜底,或者更直白的說,是用來給皇帝和滿朝文武吃個放心丸。高務實的下策是告訴他們,只要接納把漢那吉,就算局勢再怎麼糟糕,最差最差我們也有個地位足夠的人質在手,對面投鼠忌器之下,絕對不敢真正動粗。

    這就好辦了,非常符合文官們“君子動口不動手”的個性嘛。不過高務實其實也能理解這些人的心態,畢竟這麼多年被俺答壓著打,換了誰在這個局面下,面對可能是盛怒而來的俺答汗,心裡多少都會有點慫。尤其他們都是決策層,眼下都是在“參預機務”,萬一將來被證明是決策失誤,一個弄不好,日後可都是會被清算舊賬的。

    這樣用心為大明量身打造的三策被高務實提出之後,果然引起了反響,雖然仍舊有人為剛才高務實“不合時宜的插嘴”耿耿於懷,但大家還是不得不承認:至少這小子提出的三條辦法還是有點說法的,並不是在信口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