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1688章 伐元(卌二)計戰

    閃電湖周邊的地勢頗為有趣,很有些像一個環山盆地卻上下開口。其本來以閃電湖為中心而四周環繞小山,但西北角和東南角各自出現了一個缺口。

    如果高務實此來是按照明軍一貫的編制風格,帶來了大批步兵,那這個地形將十分適合打防守戰。

    以閃電湖為中心,半徑約周圍七里左右的環形連綿小山雖然不算險峻,但只要在山上設立防線,對方的察哈爾騎兵絕不至於蠢到衝坡作戰——馬力損失太大,騎兵優勢盡失。

    於是,主力防衛就只需要擺在西北、東南兩方的口子內,佈下刺刀火槍陣列,如此則騎兵來多少便是送多少了。

    可惜這次高務實手底下沒有步兵,除非他考慮把這批騎兵當中大多數人當做騎馬步兵來用,讓他們直接棄馬布陣,否則這仗便不能如此去打。

    但是,棄馬布陣實際上行不通,因為對方早就知道自己這一路經略本部是全騎兵隊伍,如果棄馬布陣,有什麼圖謀必然被人一眼看穿,怎麼著也不可能上當——現在高務實基本可以確定對方軍中有布日哈圖存在,既然他在,這麼簡單的道理不可能想不通。

    那麼,在本陣全是騎兵的情況下這場仗又該怎麼打呢?與以往的經歷類似,高務實首先還是試圖在自己讀過的那些為數不多且囫圇吞棗的軍事著作中找到前人——當然也可能是後人——總結的經驗教訓。

    他以往看過的軍事典籍其實也有限,專門論述騎兵的更是少之又少,此刻身在草原之上,唯一能想起來的是自己在黨校進修時閒暇無事翻過幾頁的《現代戰爭中的騎兵》,作者是蘇聯的謝苗·米哈伊諾維奇·布瓊尼——國內一般就叫他布瓊尼元帥。

    這篇名為《現代戰爭中的騎兵》的文章,是布瓊尼1930年3月24日在共產主義學院戰爭問題研究班所作報告的速記。

    或許因為只是一篇報告,所以這文章講得並不算很深,但高務實覺得對自己目前所指揮的這一支半隻腳踏進火槍化的騎兵來說,這篇文章還是有些參考意義的。

    這位蘇軍著名統帥布瓊尼元帥名頭不小,是1935年被首批授予蘇聯元帥的五位軍事領導人之一,三次獲得蘇聯英雄(1958、1963、1968)稱號。

    他1903年參加沙俄軍隊,1908年畢業於彼得堡騎兵學校,長期在騎兵中當軍士。十月革命後復員,在家鄉參與建立蘇維埃政權活動,並創建了一支騎兵部隊。1918年率部參加紅軍,所部先後被擴編為騎兵團、旅、師。

    國內戰爭中歷任騎兵團長、騎兵旅長、騎兵師長、騎兵軍長,1919年成為聞名遐邇的騎兵第1集團軍司令員。在1919-1941年20多年間,蘇聯人民為表達對騎兵第1集團軍的敬仰,曾把紅軍的一種制式軍帽稱為“布瓊尼帽”。

    國內戰爭結束後,布瓊尼歷任主管騎兵的紅軍副總司令、騎兵監、軍區司令員、第一副國防人民委員等職。

    衛國戰爭中曾任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成員,並先後短期擔任方向總司令、方面軍司令員,1943年1月擔任首次設立的騎兵司令員。戰後曾兼任蘇聯主管養馬業的農業部副部長,後專任騎兵總監。1954年起任國防部總監察組總監。

    總而言之,此公算是一輩子和騎兵結下了不解之緣,因此其著作也多是關於騎兵的,如《騎兵第1集團軍1920年1月6日至3月3日行動》(1923年);《現代戰爭中的騎兵》(1930年);《紅色騎兵》(1930年);《騎兵的諸兵種合成兵團戰術原則》(1937年);《騎兵兵團的戰術原則》(1938年);另外就是多部回憶錄了。

    至少從專業能力而言,高務實確信布瓊尼肯定比自己強得多,這毫無疑問。

    “當人們把騎兵當作一個兵種來評價時,通常只限於指出它的機動性,並把這種機動性視為它的基本特性。由此也就導致對它的其他特性評價過低,有時還由此導致不完全正確地使用騎兵。

    有時這個問題被庸俗化,有人竟然說騎兵只會鬧“震盪”,只會用馬刀劈殺。但是,歷史證明,我強調是‘歷史證明’,對騎兵的那種評價和那種態度是完全錯誤和外行的。就是在遙遠的歷史時期,騎兵‘原則上’也從不拒絕與射擊和技術裝備打交道。我們在騎兵的歷史上從來看不到這種情況。例如,斯基福人的騎兵以主要使用弓箭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