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越嶽 作品

第485章:人人應當生而平等?

    王陽明從龍場驛出發,途中只要有人相邀,便停下來講學。

    有時候遇到官學,也會在其中講學一兩天,講的也正是他這一套心學。

    雖有一些學子認為其篡改道統,可大多數學子,還是被心學這一套理論給深深折服。

    這讓他們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對朱子之學說,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為。

    別看朱熹也曾提出過“格物致知”,實際上卻還存在禁錮,認定要對聖人之道瞭然於胸,方可實踐之。

    也就是說朱熹的理學,依舊是皓首窮經的典範,從《認識論》的角度分析,這完全就是本末倒置。

    因為按照認識論的說法,“知”和“行”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懂得道理之後,通過實踐才能真正掌握這個道理,通過實踐也能更加的瞭解這個道理。

    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指出了以往理學的不足,看似只有一層窗戶紙,可捅破卻是非常的難。

    加上這個時空,王陽明的心學借鑑了《顏政哲學》,所以整個心學的體系,就更加的注重實踐,不僅要實踐,還有通過實踐來檢驗,到底是不是真的掌握了天理。

    且經世致用、濟世救民、學以致用這三條一出,更是使得這些學子,覺得陽明心學,或許是真正的坦途。

    自兩宋之後,讀書人越來越陷入死衚衕,在辨經一事上不少人是大家,道德文章更是人人會作。

    可大明朝政依舊至於此境地,王陽明的心學隱隱給他們開出了方子,那就是聖賢書光讀好,是不能辦好事的。

    不能辦事也就意味著,做不到治國平天下的終極目標,這如同醍醐灌頂之言。

    “辦實事”這三個字,極有可能在這個時空,被陽明心學所引領起來。

    ……

    就這般走走停停,再度抵達華容縣時,已經是離開龍場驛兩個月之後。

    此時的華容縣正是春意盎然,官道兩側青草碧綠,由於剛剛下過一陣雨,路面上有些泥濘。

    王陽明穿著蓑衣,騎著驢子,剛走到縣城門前,就遠遠看見一群人正在恭候,為首者正是劉大夏。

    較之兩年前,劉大夏的精神顯得更好,他面色紅潤,看到王陽明便小跑過來,放聲大笑道:“伯安,你可讓老夫望穿秋水啊!”

    王陽明早在信中,接受劉大夏之邀,告罪道:“東山公見諒,一路講學,耽擱了些時日!”

    “哈哈哈,伯安不必告罪!你的學問多多益善,多一個讀書人通悟,咱大明就多一個人才!”劉大夏拉著王明陽的手。

    “過譽了!”

    “伯安過謙了!兩年前你來見老夫,當時老夫相贈書籍,不成想短短數月之後,你便給了老夫如此驚喜!真不愧是當年之宿慧神童,你真是文曲星下凡!”

    王陽明苦笑道:“說起此事,在下才是要好生謝過東山公,若無這些黥人書籍,只怕是也沒有我今日之學問!”

    劉大夏拉著王陽明,作出請的姿勢說:“這也算是投桃報李,兩年前老夫求復古,為的就是為變法正名,後在書信中,得知你這一番悟道後,只覺你的學問,甚合變法之道,今日我雖依舊是在變法,可卻明白,若你的學問能大興,變法之說亦能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