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殖民必備良藥

    顏政在南投待了十天,而後在經過秦中市時,再度下榻兩天,對當地進行實地走訪。

    整次走訪得到的具體信息十分之多,對華夏國民的各個階層,都有更直觀的瞭解。

    發現許多問題,也發現不少閃光點,對過去五年的工作,心裡有了一個底。

    高速發展的經濟,帶來飛速變化的生活,城市居民的面貌已經大變,開始出現市井階層新觀念。

    諸如對工人態度的改變,就讓工匠這個舊有概念,在華夏國煥發出第二春。

    市民階層的追求也出現很大的變化,他們對教育的重視,更是超過鄉村地區。

    這些改變都是來自於他們自身的工作,只要是工人家庭,必定就會對知識更加認可,也有更開拓的視野來要求他們的子女。

    只不過城市中的生育率遠不如鄉村地區,差距在一倍左右,城中的養娃成本,使得生孩子在很長時間內,都只是淨投入的事。

    不像農村,孩子只要有個七八歲,就能幫著一起種地,算是半個勞力,養娃的成本相對較低。

    所以城鄉對立已經隱隱出現,觀念變化必定導致認知上的差異,這種差異將導致更大的隔閡。

    顏政一路上,都在思考看到的鄉村現狀,考慮著農戶們的問題。

    結果很無奈,他實在想不到一個法子,在這樣的生產力下,將這種趨勢逆轉。

    想來想去,他所能找到的答桉,只有兩條,一條是生產力繼續發展,一條是擴張!

    要讓農民人均土地達到幾百畝,要讓他們一戶人家,就能種幾百畝地,要讓農機取代大部分工作。

    若是做到這一點,就如後世的米國大農業一般。

    米國農業模式形成的根源,不是規劃的好,而是在殖民開拓的過程中,很自然的形成,其幸運的地方,在於當時柴油機的大規模應用,造成生產力指數級增長,大量的農業機械被髮明製造出來。

    東秦不可能人均上千畝地,但人均幾百畝,同樣能解決大問題。

    所以對於這些觀念的東西,顏政決定不管了!他原本還想反舊、割封建主義的尾巴。

    可他知道,這麼做的效果不會太好。有一位先賢已經替他踩過坑了,為了後世名聲好一點,他選擇退讓一步。

    ……

    等回到莫城時,已經是五月下旬。

    顏政還沒到紅房,就看見一群穿著工服的人侯在三院大門口。

    他們不是一夥,看服飾就知道,一夥是造船廠的人,一夥乃是醫學系的人。

    他們圍著馬車,顏政剛下來,他們就齊齊躬身道:“君上,我們是來道喜的!”

    顏政怔了一下,忙問:“何喜之有?”

    兩個組的人謙讓一下,造船廠的廠長劉承允年長一些,便先稟報道:“君上,我們造船廠,成功造出您所要的五桅杆、一千噸級的鐵肋木殼大風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