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國君的存在感

    轉眼五月,華夏日報的文章發酵半個多月後,基本在各個有驛站的地方,都進行了傳播。

    帶來的第一波影響,出現在學生之中,今年報名考公的原住民學生,較之過去兩年多了。

    這是一個好現象,證明這些原住民學生,對進入權力機構的顧慮減少。

    學生是社會的風向標,他們的思想改變,就意味著未來的一個大概方向。

    顏政也在收尾手上工作後,率眾啟程前往南投市。

    不僅帶上三個生活秘書和三個娃,還帶上一營的士兵,以及不少朝議院的官員。

    自打巡遊竹塹之後,顏政好些年都沒出莫城去巡視過。

    他是真羨慕電氣時代,在電氣時代只要有廣播,就能發表廣播講話,讓國民們聽到國君的聲音、感受到國君的存在。

    這不是吃了飯沒事幹,而是要讓國民時不時感受到國君的存在,除了穩定地方、增加擁戴以外,也是一種宣示和威嚴。

    秦始皇統一六國,至死都在巡遊地方,為的就是宣示郡縣,宣示大秦的威嚴,讓六國之民明白,大秦皇帝時刻都在,六國的時代已經終結。

    後來帶清的康熙皇帝下江南,就是政治意味很濃的活動,為的就是威壓江南的豪紳。也能讓江南的百姓和官員感受到,皇帝不好湖弄。

    即便是近代西方,他們國家的領導人,也喜歡全國到處跑,薩拉熱窩事件就是親王巡視地方時發生的。

    一直等到廣播出現,廣播講話才取代巡遊,不過在兔子這邊,巡遊是極其常見的事。

    一句話就是,不下去看看,你真的不放心!你永遠想象不到,底下人可能會怎麼敷衍媚上。

    咱們這個封建殘餘的官場傳統中,喪事喜辦真的是巨大的毒瘤,“秘不發喪”也是一樣。

    所以顏政此番巡視南投,目的有兩個,一是沿途實地走訪調查,瞭解除莫州市外,其餘地方的情況。

    二是為了緩解“土客”矛盾,讓臣服的原住民部落,明白君上永在,國君的大軍永在,也通過國君一錘定音,將這種矛盾化作內部矛盾。

    至於去遊覽原生態的日月潭,這當然只是順帶的,身為國君怎會這麼不務正業?

    ……

    嘩啦啦——馬車行駛在馬路上。

    從紅房出發後,便是繞著長寧街走外街,再過工業區北上。

    一路上,國君的專車都居中,這輛專車經過了加長,裝飾上也比較華麗。

    兩邊則是騎著高頭大馬的衛士,遠處兩公里外,還有負責警戒的近衛營騎兵。

    此行警戒的總負責人魃萬,此刻就騎馬走在馬車的一旁。

    顏政坐在靠窗的位置,盯著兩邊的景色。

    工業區真不愧是華夏國的膏腴之地,這塊地方規劃的極好,各類廠房已經應接不暇。

    在垂直分工不斷深化的大政策下,基本的供應鏈模式已經形成,規模效應也愈發明顯。

    造車業就是東秦工業標準最好的體現,整輛馬車超過一百多個零部件,都有專門的上下游工廠生產。

    車廠只要負責組裝就行,這在十六世紀初,顯得格外的讓人驚詫,因為在另一個時空,標準化的生產理念、規模效應理論和垂直分工理論,都在是十九世紀末才被陸陸續續提出,等到一戰前後才慢慢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