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國君的喉舌

    熱門推薦:

    第一期華夏日報在年初三正式刊印,交由供銷社對外售賣,同時各級行政單位,也按照級別贈送了相應的份數。

    報紙這種新鮮玩意,就在年節的氛圍中,悄然的走進了華夏國民的視線中。

    由於採用了鉛活字印刷,所以排版相較來說更加整潔清晰,價格上也更加的親民。

    一份報紙只需要兩文錢,任何一個國民都能買的的起。

    當看到上頭有國君的文章後,不少莫城市民紛紛掏錢購買。各個供銷社很快就售罄,紛紛要求報社加印。

    而在第一期報紙上,除去兩篇發佈在公示上的文章外,還有一篇文章在理論板塊。

    這也是最讓國民們感到新奇的文章,因為這篇文章不談國事,談的是所謂的哲學理論。

    其標題是:顏政哲學之世界的物質性。

    這篇文章以國民喜聞樂見的文風,開篇就說世界上的事物繽紛雜陳、變化萬端,若是非要找個共同點,那麼應當是物質性。

    所謂物質性,就是說無論是人還是其他東西,都是由各種摸的著、看得見、感受得到、客觀實在的物質構成,這種物質客觀的存在著,即是說他就在那裡,不會因為你的一個想法,一句話,其就變為不存在。

    就如諸葛亮借箭一般,箭失是客觀存在的,諸葛亮要借的箭,就必須通過某種手段,來促使箭失這種“物”,被射在草船上。

    所以草船借箭的念頭一起時,箭失早已經客觀存在,諸葛亮假如只是想,而不去行動,就無法將箭失弄到自個手裡。

    只有有了想法,再去實踐,才能利用箭失的某種規律特性,將曹魏的箭失,弄到東吳這邊來…………

    識字的國民看著這篇文章,就如同在聽國君絮叨一般,偏偏這種絮叨,極其的有趣,各種打比方和講故事。

    使得看完這篇文章,多多少少會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所有一切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由“物”構成,這叫做世界的物質性。

    即便是說的沒這麼通透,沒有道明這個看法的意義,也是讓國民們明白,世界的物質性決定了光想不做是不成的,只有積極的實踐,才能改變事物。

    顏政自認為寫的不是特別好,勝在有國君光環,所以只要他定下基調,那麼後世自會有能力站出來完善。

    而之所以選擇第一篇講述物質性,也是為了打下基礎,循序漸進的讓國民們看完一整套的哲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