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大明的文字獄?

    9月是東秦的收穫季,只要行舟於顏安河兩岸,就能體會到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的意境。

    由於普及了堆肥、青儲等農業技術,所以農戶在東秦的日子很是不錯。

    幾乎人人家中都有兩頭以上的耕牛,雞鴨豬這三類家禽,更是家家戶戶都在圈養。

    賦稅也是計算每畝定額,年景不好的時候,國君還會下令按最低標準徵收。

    只是家家戶戶的糧食,都必須走供銷的路子進行買賣,不允許私底下存在糧商這個組織。

    所以農戶們糧多牲口多地多,偏偏錢卻不多!要想消費工業品,就必須賣去更多的糧食。

    不過沒人說這個不好,幾乎所有東秦農戶,都對這個法令感恩戴德。

    因為這起碼保證了,他們可以留出足夠的糧食,過年也可以有口肉吃。

    從這兩年的出生率來看,這些農戶造娃的熱情也是極高,尤其是助產鉗這種婦科利器被大規模推廣,使得孕婦的死亡率降低了不少。

    這樣的好日子,讓這些人成為了顏政最狂熱的擁戴者,他們面對擴軍徵兵時,甚至一個個親手送自家的娃去體檢。

    他們明白,沒了東秦的話,也就沒有了他們的好日子。

    歸屬感和認同感,就在這種百姓和國君的彼此體諒中被建立。

    東秦對百姓好,百姓反過來也會對東秦好,反過來也是一樣。

    顏政如此致力於讓民有“知”和“智”,就是為了把他們組織起來,而不是像儒教那般替天子牧民,搞出什麼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只要看到井井有條、喜氣洋洋的豐收場面,只要聽到處處脫粒機響,只要看到曬穀場,被村裡組織起來合夥做飯的婦人,就能明白,這群百姓已經同大明百姓有極大的區別,單單是那發自內心的笑容和精氣神,就能感染所有人。

    而廣東的第一個疍戶參觀團,正巧趕上了東秦的豐收季。

    一登岸,他們就被髮放了一套新的夏布衣裳,在幾個導遊親切的帶領下,開啟了東秦的遊覽之旅。

    首先參觀的就是沿岸兩岸的村莊,尤其是疍戶組成的村莊,更是參觀的重點。

    去年上半年,在顏政的示意下,就建設了幾個所謂的“新式農村”,從規劃到建設,全部都捨下血本。

    為的就是用來應付外來參觀,保證讓這個時期的土著,都拜倒在這些新式農村下。

    “哇!”

    漕船剛走到稻田區邊緣,船上的疍戶就發出了一陣驚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