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準備打仗

    王琰在簽訂貿易條約後,以一兩銀子的價格購買了一本《華夏外商法》。

    在得到了華夏外務部發放的文書後,他就立馬告辭離開。

    其實這還不算正規,等以後這邊徹底發展起來了,還會加上一個資格審查的過程。

    諸如派人去明國調查一下家底,摸摸情況,而後才會發放文書。

    總之以後將會正規到不能再正規,能拿到文書,就相當於經過一道資格鑑定。

    這些有文書的商賈,也將拿著這張資格鑑定,自然而然的形成一個商業上的聯盟。

    他們或許會競爭,可當要合作時,一定會傾向於拿了這道文書的商賈。

    只是讓顏政驚訝的是,王琰走後的第五天,宋德榮再度來到了莫城。

    這是建國後第一次,宋家派來宋德榮來議事。

    他來到莫城後,先是祝賀了一下建國一事,而後便是恭恭敬敬的接受了新的條款和規矩。

    並且也同外務部簽訂了新的條約,還特意瞭解了一下現在莫城的各個機構。

    而後他才說明來意,直接告訴顏政,脫粒機有多少他們要多少。

    甚至只要單價不超過五兩銀子,他們都願意花這個錢購買。

    又是脫粒機,這讓顏政驚訝的同時,也忙追問了到底發生了何事。

    宋德榮沒有什麼好隱瞞的,將漳州知府馮續上獻脫粒機,以及弘治皇帝下發旨意一事告知了顏政。

    顏政如夢初醒,他之前想著大明是農業國,脫粒機肯定能有不小的市場,但卻忽略了大明乃是以農耕為國本。

    中國曆朝歷代在農事上,絕對不管什麼奇技淫巧。

    所以翻閱歷史書,古代科技發明的著作中,農書佔的份額最大。

    幾乎每一個朝代的科學著作中,總能找到一兩本的農書,中國的讀書人也不認為總結農書,是一件很低俗的事。

    至於推廣農具和良種一事,不單單朱元璋做過,朱棣也曾經做過。

    只是令人奇怪的是,玉米、紅薯和土豆的推廣,只有明代地方官有推廣的記載,朝廷卻似乎不知道這些作物的存在。

    清朝也是如此,象徵性的失明瞭一般,似乎沒有推廣新作物的記載。

    …………

    紅房內,會見完宋德榮後,顏政皺著眉頭在想著此事。

    心裡頭先是有些激動,後又是有些害怕,但想來想去又覺得這是一個機會。

    皇帝下了旨意,那麼就是希望民間能知道這個東西,他可能不在乎能推廣到多少農戶手中,也不會在乎花費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