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稜堡設計

    第一批炮,總共十門,耗費的生鐵讓顏政心疼不已。

    只不過當看到國民們那得意的神情,以及自豪的笑容,他瞬間就覺得值得了。

    國民們在看著如此厲害的武器後,在自信心極大增強的同時,自然而然會產生更強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即便是戰俘營的戰俘,在看到莫城外的大炮發射時,也不自覺地的挺起了胸膛,為他們是莫那部的戰俘而感到慶幸和自豪。

    可顏政卻明白,炮兵是一個技術兵種,這裡頭說的技術性,在後世可能很小兒科。

    但是要讓古人理解炮兵陣地的佈置,以及炮兵與步兵的配合,加上大炮彈道的關係,這都是一件長期的過程。

    對此,顏政選擇了引入射表和銃尺,這兩種簡易的輔助工具,可以保證士兵儘快的理解大炮發射的一些注意點。

    射表的意思,就是在大炮出廠之後,通過直接打炮的形式,測出定裝藥量的多少,以及炮口傾斜角度,帶來的射程和彈道變化。

    這些變化被記錄下來後,就會變成這門炮的“身份證”,也就是士兵拿到這門炮,通過射表就能知道,這門炮的“脾氣”如何,從而更好的做出調整。

    這背後涉及兩個問題,一個是火藥定裝的標準化,以及測量炮口傾斜度。

    為此,顏政引入了絲綢包定裝藥,還有就是銃尺。

    銃尺可以理解為一個標好了角度的半圓形尺,配合一個用繩子綁住的鐵砣,加上一個可以轉動的直木杆。

    只要將他們在半圓圓心處結合好,就可以利用鐵砣自然向下垂直的屬性,將直木杆放置在炮口內,與內壁緊貼。

    通過直木杆與鐵砣垂線的夾角,就可以得出此時大炮炮口的角度。

    這種銃尺法,另一個時期的大明,在徐光啟學習西方技術的推動下,孫元化的新軍就學廢了。

    在孔有德投清之後,孔有德還將其視作是秘法。

    而這十門炮的用途,顏政打算用來拱衛莫城。

    在他的要求下,莫城四角開始修建稜形的大凸角。

    外圍大概三百米處,同凸角延伸線相交處,修建四個垂直炮臺。

    在炮臺修建後,還要修建三道壕溝,配合負責校準的斜坡分佈。

    就足以清理掉炮擊的死角,同時每道壕溝和斜坡,都配合著大炮放置的地點。

    只要敵人走到預定的位置,就可以直接點火開炮。

    這個體系看上去簡單,其實涉及了不少的幾何知識,假如另一個時空的大明,能夠學會這些,也不至於在山海關外,造出了一個個無法合理發揮火炮和火槍威力的堡壘。

    …………

    …………

    當再度回到鹽港的時候,李海狗真有一種春風得意馬蹄疾之感。

    這次他再赴漳州,得到了宋家家主的會見,這表明宋家已經將其當作了貴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