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度量衡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度量衡五花八門。

    確定的方式都非常的奇葩,例如長度,可能就是某個君主用手指比劃一碼的距離,然後依照這個長度來制定。

    商鞅變法中,有個很核心的律令就是推行統一的度量衡,廢除原先秦國境內的所有度量衡,由官方統一重新制定,並且發放標準的參照樣本給各地。

    這也是為什麼,老秦可以搞最早的標準化生產,秦國的箭簇、弓弩不論在那裡生產,都能做到零件互換。

    所以秦始皇統一度量衡,也不是說突然就有了這個想法,而是隨著秦國一統六國,秦法就傳播到了六國,而後也就廢除了六國原先的度量衡,採用統一的度量衡。

    而在千百年後的歷史中,為了方便商貿和收稅,度量衡歷朝歷代都會有更改,漸漸也成為正統朝代的象徵,只不過都不是十進制。

    顏政要統一度量衡,自然也是為了以後能把管理體系鋪的更遠。

    只是以現有的條件,無法讓他確定標準長度單位、體積單位和重量單位。

    最開始一米的長度,是按照一個長度為91.2cm的鐘擺,來回擺動一次的時間正好是2秒來確定。

    可顏政既無法做到計量時間,也沒有一把尺子來告訴他1cm多長。

    無奈之下,他也只能學習春秋時期的那些君主們,用自己身上的某個長度來作為標準。

    他想了想,小老弟太長不適合,用手指比劃一碼的話,那就太隨意了。

    最後還是決定用身高來作為參考,他身體穿越後回到了十二歲,他記得十二歲的時候,他大概就是150左右。

    所以他直接按照150這個整數來劃定,他相信有一百多釐米來平攤誤差的話,那麼同現代標準長度的誤差,可以降低了一個很低的水平。

    他首先讓族人弄來一根麻繩,拉直量好身高後就得到一條150的繩子。

    再通過勾股定理,確定一個一個六十度的角。

    用這個角,最終可以將繩子等長三份,如此就確定了一米的長度。

    有了長度單位,就能確定容積,而確定容積後,又能用一升水等於一千克來確定重量。

    如此折騰十天後,顏政得到了第一批度量衡工具。

    一米尺子,外加一把十釐米的尺子和五十釐米的尺子。

    半升斗,一升斗,十升斗。

    一斤的砝碼,半斤的砝碼,十斤的砝碼。

    由於木匠工具已經被製造了出來,所以尺和鬥都是用木製,而砝碼用的是石頭。

    雖然製造過程中肯定有誤差,可顏政也管不了這麼多。

    最標準的那一套,被擺放在了紅房,以後可以時時拿出來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