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長槍依在 作品

六百五十一、戰略+完顏宗弼之怒

    許多事情開始有條不紊的進行,朝廷派出使臣,帶著李星洲寫給魏朝仁的信,還有皇上的旨意開始北上。

    另外一邊,魏興平和他手下的一營士兵,已經在新軍大營接受火器培訓,眾人十分興奮,學起來很是賣力,畢竟他們都是見證火器威力的人。

    王府火槍早有庫存,之前產量一直有剩餘,都存在王府後山的軍火庫中。

    工業化生產,流水線作業,統一標準,李星洲不由得想到開創軍功標準化,流程化批量生產歷史的威尼斯軍械庫。

    不過其生產的產品技術含量,已經遠遠無法和王府相比,而如今王府,隨著這一兩年來第二代蒸汽機的斷投入,也逐漸形成了工業化,流程化,批量生產軍械的工業區。

    簡單的來說,幾年之後,王府每月買入的焦炭量,是一開始的數百倍,各地的煤炭商人都來和王府談生意,每個月王府大船都會從各地帶回大量焦炭,這些焦炭是王府的動力源,而且需求量越來越大。

    王府倉庫裡存了一萬兩千多支前裝遂發槍,趙四還自一雷汞為基礎研發新一代遂發槍。

    新軍也在慢慢擴招,所以武器也需要補充,但他並不著急,新一代步槍沒有什麼技術難關,要說有也無非彈殼。

    準備讓魏興平帶五千支遂發槍,外加三十門炮北上,組建關北軍中第一支火槍隊和炮兵部隊。

    另外一邊,新軍招兵的地區開始向南拓寬,因為李星洲準備組建新軍第一支海軍部隊,而往南明州,泉州,廣州等地,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是此時,也是過去五六百年內,全世界最長海上貿易路線的起點,沿海有很多人靠出海打漁為生,當地許多年輕人都是出過海,天生就是水手。

    可能人人都知道大航海時代,卻不知道大航海時代之前,全世界最長和最繁榮的海洋貿易路線一直在中國地區,從漢朝開始,一直到宋朝,以泉州,廣州等地為起點,向東到達日本,朝鮮,向西直到波斯灣,紅海,非洲西海岸一代。

    可惜明清海禁之後,繁茂的海上絲綢之路開始衰敗,直到消亡,而明、清也為此付出慘重代價,那就是錯過大航海時代。

    其實如果看宋朝及其之前的史書就會驚訝的發現,早在那個年代,從杭州,泉州,明州等地出發的商旅就記錄了非洲西海岸,紅海以北的廣大地區和國家和民俗,這種貿易和航海實力是最大的優勢。

    而這些地方培養薰陶出來的兵員,也正是新軍需要的。

    他將在杭州,明州,泉州等地招募海軍兵員的事情交給參林去處理。

    他準備從三地招募一萬出過海的年輕人,組建新軍海軍部隊,統帥定為狄至。

    狄至在軍中有威望,加之狄至有航海經驗,東路軍走渤海奇襲上京,統帥就是狄至,等他傷好了擔任新軍海軍統帥再合適不過。

    不過海軍的招募在陸軍之後,當前敵人主要來自陸地。

    外海景國暫時是沒有敵人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這種狀況也持續。

    同時內陸河網,短期內用得到海軍的只有兩處,長江防線用不上,因為景國沒丟半壁江山,但是黃河水道是必須使用的。

    此時黃河還不是後世淤積眾多,多次改道氾濫的黃河,依舊是和長江一樣重要的北方航道,最為重要的是,夏國幾大重要城鎮,都在黃河邊上,黃河上游地區就是夏國疆域。

    古人沿河建城,一來方便,有水源的地方才有文明發源,二來是想有以黃河為天然屏障阻擋外敵。

    但如果新軍艦隊開到城外,他們可能會驚恐的發現,保護他們的河流,有時也會要命。

    在李星洲心中,夏國是必須平,因為西夏掌控的地區內有河西走廊這一戰略要地,河西走廊不止有馬場,還北接蒙古高原,南連青藏高原,向西到玉門關,出了玉門關就是大漠,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從漢朝開始,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不斷發展,形成穩定,龐大,遙遠的對外貿易路線。

    可到景國,因為遼東地區和河西走廊的丟失,陸上絲綢之路已經走不通了,商人們只能走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