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長槍依在 作品

五百三十八、協同作戰

    劉旭沒說話,一個老人,一個虛弱的中年人,同時快要走到命運的盡頭。

    .......

    李星洲騎著眉雪,準備去詠月閣接阿嬌,起芳和月兒,狄至也騎馬跟在身後,還跟著王府的幾輛馬車。

    阿嬌邀請了一些才子才女在詠月閣辦一場小詩會,以吟誦最近景國武功為題,目的是教孩子們詩理,詞理。

    李星洲覺得這樣的教學挺好的,所以也就同意了,阿嬌很高興,拉著他還有院子裡的人去。

    可詩語忙不過來,秋兒在實驗第二代蒸汽機,只有月兒陪她,隨後遇到休息的起芳,就把她也叫上了,而李星洲自己也忙不過來。

    他在新軍裡教唱歌,沒錯,就是教唱歌,新軍的軍歌。

    不只是唱歌,他還要配上能踏步的節奏鼓點。因為軍歌至少有兩個作用,一個是增強軍隊凝聚力。還有一個就是用於指揮。

    不錯,就是指揮。

    在戰場上,用鼓點指揮進軍,讓士兵踩著鼓點前進,是遂發槍時代的基本做法,之所以會這麼做,是因為指揮不可能靠人一直吼,沒那麼大聲音,也不規整,而且紀律能增加戰鬥力。

    所以李星洲不只要教他們唱歌,還要給軍中的鼓手教會節拍,配合鼓點指揮軍隊前進,至於軍歌選擇,當然是最簡單易懂又氣勢恢宏的《精忠報國》。

    狄至一邊走還在一邊跟他說關於新軍的事,有些人對軍事有著天生的敏銳,比如韓信,衛青,霍去病這樣的人,這些人不上戰場則已,一到戰場,靠著他血液裡流淌的戰爭天賦,瞬間就會如魚得水。

    衛青,霍去病建立赫赫戰功的時候,都是十六歲,十八歲的人,很多人可能想都不敢想,漢朝那麼多老將軍,為什麼偏偏是兩個年紀輕輕的小子把匈奴打得落戶流水。

    這就是對戰爭的敏銳,過人的天賦。

    狄至顯然也是這樣的人,以前他只是個小小都頭,可到新軍副指揮使後,他是第一個與眾人思路不同,提出新軍的騎兵全要輕騎兵的。

    包括魏雨白,參林,嚴申等都認為,王府既然有能力打造刀槍不入的工具鋼全身板甲,就應該發揮這優勢,武裝大批重騎兵。

    只有狄至反對,他覺得新軍不需要重騎兵,需要的是輕騎兵,因為裝甲再厚,防護再好,重騎兵的作用是正面衝擊壓制敵人。而這工作,交給火槍,火炮會更好,再加板甲重騎兵,根本就是功能重疊冗餘,不利於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