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長槍依在 作品

三百二十、分歧

    “王爺,老朽所求並非易事,乃是不放心家中老小,想請王爺託照一二”

    陳鈺這話說得李星洲心裡驚訝,照顧他家人?

    陳鈺是禮部判部事,判東京國子監,翰林大學士,何須他幫忙照顧家人。

    陳鈺並沒多說什麼,只是作揖請求。李星洲沒拒絕,不解的問:“老先生為何如此?”

    “君子胸有浩然正氣,束義以正,伐言為民,故而有的事不得不為之”他說了令李星洲聽得糊塗的話,也沒做解釋。

    難得老人家這麼低聲下氣開口,雖然沒聽懂他也拱手答應了。

    在這個世界,陳鈺大概是他見識到的那種真正的學問大家,即便他差點把人家打死,他也直言不諱的記仇,可真到評斷是非之時,卻沒有半點偏頗。

    再者他兒子陳文習也曾親自上王府拜年,兩家還是鄰居。對於君子來說,這就是仁,李星洲不是君子,但他卻很敬重這樣的仁。

    儒家的“仁義禮樂”可能會令很多人頭暈搞不清楚。

    “仁義”是儒家核心思想,“禮樂”是儒家提倡的制度,可以大致理解為周朝的制度。

    簡略的說,“仁”就是愛,“義”就是殺、懲罰。“禮樂”為一種制度。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很多人都說儒家最後贏了,影響中國千年,其實也不能這麼說,自漢武及其之後,各個王朝使用的並不是儒家的禮樂制度,而是法家的王法。

    所以應該說思想上用的是儒家仁義,實行統治用的是法家王法。簡稱外儒、內法。

    到午門下車分別後,陳鈺顫顫巍巍的給他作揖,李星洲也回禮,隨後他要走路上朝,而陳鈺因皇帝特意恩准,准許他乘車入朝。

    下車後,李星洲獨自往朝堂走,也沒將剛剛的事放在心中。

    主要在於,在景國誰還敢動陳鈺不成?

    李星洲不信。

    想動他,即便皇帝都要三思,他可是當朝大儒,翰林大學士,判東京國子監兼禮部判部事。

    談及王侯將相功名事,人們往往都會忘記了世界是由一個個人構成的,統治的法理性是朝廷這個系統和普通人博弈的結果。

    王侯將相之間利益糾紛,有他們的博弈,這就是權力的遊戲,爾虞我詐。

    但在更大的層面上,普通民眾與朝廷有著更大格局的博弈,百姓和朝廷有共同利益,所以需要合作,而利益如何分配就是博弈結果。

    朝廷掌握大量資源固然厲害,可百姓也有著有捨得一身剮,剛把皇帝拉下馬的力量,而且這種力量十分強大,稍有不慎,則亡國滅種,歷朝歷代的興衰都是教訓。

    所謂的統治法理性就是如此。

    而能為百姓發聲的人,大多數都是讀書人,因為他們有文化,有見識,這是一股十分強大的力量,而陳鈺恰好是景國這股力量的精神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