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長槍依在 作品

兩百七十五、蘇州水軍

    戰俘搖搖頭:“大人,那裡人多,小人也不識得劉指揮使面貌,這小人也不知道。”

    丁毅揮揮手,打發他下去,然後才正坐,面色嚴厲:“所歸之俘盡數攔住,納入軍中,從今日起,城中所有年過十二的男丁都必須充軍,日夜巡防,不得有一時鬆懈。

    賊人若想攻城,要麼爬牆,要麼破門,凜陽城高,爬牆道不怕,就怕破門,所以內外兩門要嚴加看守。

    特別是外門曲牆之內,每日必有一營之兵到曲牆也正門之間吃住,晝夜看守!”

    “得令!”下方將領和官員連忙領命,他們多少能感覺出知府大人前後變化,似乎得知瀘州將帥之後,他更加.....急於求勝?

    心有所想,但眾人也不敢多言,丁知府的鐵血手段他們這些人是知道的。

    .......

    蘇州以南渡口密佈,隨處可見漁船。

    起初百姓一腔熱血站起來反抗朝廷大軍,紛紛從軍,但隨著眾多青壯離開,當熱血冷卻下來,現實的冷冰冰也如一桶涼水澆在每個人頭上。

    家中壯年不在,孤兒寡母、老人孩子總是要活的。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蘇州大江沿岸眾多村子,大多都是靠著打漁為生,大江之上波濤洶湧,本就是危險的好活計,沒有經驗的漁民十分危險。

    家中中流砥柱一走,何以為生?

    年輕孩子不得不負擔起養家重任,許多婦人家也要拋頭露面,可因為沒有經驗,每過不久就會發生有人葬身茫茫大江中的慘劇。

    養育眾多村子的大江,這段時間也如洪水猛獸,被百姓懼怕,但怕歸怕,也不得不繼續打漁,畢竟人要生而活著。

    而渡口的水軍上一千五百多,戰船十八艘,受安蘇府直接轄制,大多都是來自當地漁民,到四月初,就已經撐不下去了......

    水軍指揮使叫澤生,也是當地人,自然不忍看家鄉如此民不聊生。

    他多次上訪蘇州,想說服知府從別得地方抽調一些人過來,本地實在出不了那麼多兵丁,結果卻都是知府大人不在.....

    他連續奔走,有面對眾多父老鄉親責問,終於忍無可忍,四月中旬,再次趕赴蘇州城上訪得到答覆“知府大人不在”之後,他私自下令解散水軍,讓當地眾多壯年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