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邊魚翁 作品

第164章 未雨綢繆,求索7床病人的病因

    國外的icu建設起源不太清楚,國內最早的icu建設就是麻醉科牽頭。

    說到這事,還得先介紹一下急診科。

    以前的國內醫院並沒有急診科,屬於後來為了搶救急症病人應運而生的一個科室。後來進行了一系列的規範和學科定義,最終與它的名字相符,一切急症病人皆可掛急診科的號。

    急診科不能拒診。

    還有,專科門診晚上是不看病的。

    急診二十四小時有醫生值班,任何時候到醫院掛急診,都要求有醫生接診。

    有了這兩條金標準後,急診科後來又增加了一些特權。

    比如一位車禍病人送過來後,沒有家屬。一時間沒辦法聯繫到家屬或者是病人的直系親屬。病人生命垂危,按醫院的規矩,得有家屬簽字、交費,才給治療。

    急診科在這種情況下,於是多了一條特權,上班時間,沒家屬簽字,直接找醫務科,然後由急診科的科主任代簽字。

    沒人交費,但是不馬上安排手術或者搶救,病人立刻就會死。

    好辦!

    辦欠費,先治著。

    哪怕是到了今天,醫院爛賬最多的科室,急診科仍然是第一名。

    除了這些特權,急診做檢查,一般都會寫上加急。

    很多可以不排隊,優先做。

    專科想要住院,你必須得等到床位出來,才有可能把你收治進去。

    急診沒那麼多講究,實在不行,觀察室躺著也是可以的。

    反正你們醫生總不可能看著病人死在醫院吧?

    有了諸多便利和特權後,病人對急診科的服務那是超級喜歡。

    於是,急診科成了全醫院最繁忙的一個科室。

    各大專科室的科主任、專家,大小醫生,護士,看到病人全跑急診科去了,自然不答應。

    於是先天不足的急診科變成了一個導診中轉站。

    只處理急症、危重症病人,而且只進行初步處理,等到病人的情況穩定後,導診到相應的專科繼續接受治療。

    如此一來,專科科室心裡安穩了。

    相當於多了一個打雜的幫工,可以對病人進行初期分篩、處理。

    送到專科治療時,專科的醫護們按步就班慢慢來就行了。

    專科發現小日子比起沒有急診科的時候舒服多了。

    關鍵收入並沒有減少。

    因為急診科只是對病人做初期治療,用藥、手術、住院這些醫療費的大頭,急診幾乎撈不到一成。

    但是急診科乾的活,比任何一個專科都要更多。

    還得時刻承受病人、家屬的各種謾罵,甚至毆打。

    急診科的工作又累又危險,收入還低。

    所以醫學界流傳著一句話,勸人進急診科,小心天打雷噼。

    久而久之,也就沒幾個醫生願意真的長期呆在急診科工作了。特別是那些有實力的醫生,一個個歷練出來後,跳槽到權重科室,吃香喝辣,地位還高。

    留不住精英級的醫生,必然導致急診科的搶救水平很差勁。

    怎麼辦呢?

    後來出現了重症醫學科。

    急診科接診的一些危重症患者,搞不定時,由重症醫學科的醫護出手為患者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