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阡 作品

第1225章 是合是分豈隨心

    出乎林阡意料,也出乎盟軍大多數人意料,阻止楊鞍迴歸的,除了潛在的國安用劉二祖等因素,竟還有個明確的力量來自楊鞍自身……



    清晨,彭義斌石珪一干人等隨林阡步入楊鞍營寨,兩方兵將難現預期之中的和諧,內外到處都瀰漫著前所未有的敵意——竟然,楊鞍和林阡的見面不是為了冰釋前嫌,而是楊鞍看在劉全苦苦哀求的份上願意再見林阡一次、給他一個當面對質的機會,而已……



    實則在聽說楊鞍反過來指責林阡、揚言不諒解盟軍的第一刻,不少盟軍兵將都難忍失望、義憤填膺:步步相讓,怎換來的是得寸進尺?!就算帥帳相殺事件盟軍都承認是林阡的錯,認歸認,由不得楊鞍這樣蹬鼻子上臉。



    思及這五天來的月觀峰反圍剿,楊鞍起先拒絕盟軍救援倒也算了,人都有一口氣盟軍能理解;在盟軍強行援助、救了他一命後,楊鞍還不領情也可以不計較,盟軍沒指望誰受了恩惠都必報還;但楊鞍,不該在彭義斌、石珪、劉全紛紛對他詳述了林阡心意後,竟還拒絕紅襖寨合二為一,並口口聲聲說,盟軍信不得,林阡,信不得……!



    棘手,實在比司馬隆的劍境還難解。林阡明明未曾漏算、卻也沒有算準,這五天來楊鞍的心態會是怎樣的急轉。是啊,最近這幾天,楊鞍被楚風月打壓得比先前更慘,孤掌難鳴、鬥志全無的情況下損失的兄弟更多,不經意間楊鞍一定會將眼前慘景延續著帥帳相殺事件想偏——



    林阡原本還以為,經劉全勸說後楊鞍就會諒解,但現在儼然連劉全都粘合不了那夜相殺導致的裂痕。



    要知道,楊鞍之前的半信半疑,是建立在擔憂林阡受謠言誤導的基礎上,其實他只是怕林阡不相信他、打心裡卻是絕對相信林阡的,但種種疑惑長期得不到求證,不就逐漸積澱在潛意識裡了麼。終於得以會面,卻是那種會面……



    原本楊鞍還想絕對相信,但經那場相殺反而開始思索,林阡到底有沒有真如黃摑詆譭的那樣。畢竟林阡在帳中表現,像極了以徐轅為藉口殺楊鞍,林阡變質的說法,又何嘗不成立。正所謂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承載越多,跌得越重。



    所以林阡收回楊鞍的念頭,根本從救出徐轅後真的就成了一廂情願——那夜黃摑的離間無心插柳柳成蔭,入侵了林阡的意識,使之衝動拔刀、主動與楊鞍反目;而也正是在那夜之後,離間的效果並沒有隨著林阡的徹悟而消散,謠言,轉而移入了楊鞍的腦中,就此紮根、繼續猖獗。



    縱然林阡能將輿論灌輸、滲透到近至彭義斌石珪,遠到國安用劉二祖,甚至劉全,又能如何?!他和楊鞍之間的“絕對互信”是他打破的,衝這一點楊鞍不相信他無錯。無論如何,兄弟情義的斷點,這次在他林阡,理當由他補救。



    答應劉全來與楊鞍對質,林阡最想了解的是,楊鞍順著那條誤解他的路,到底走了多遠……



    



    那群長久都跟在楊鞍左右的寨眾們,林阡這一路過來他們無一不是劍拔弩張,臉上也全然憤憤不平之意。竟是這樣服從楊鞍、生死不離不棄,同仇敵愾,義無反顧。為什麼會這樣?他們怎麼對楊鞍,不正是楊鞍怎麼對他們?



    多年以少敵多,楊鞍的人都信奉沒有絕對的鐵桶封鎖,信奉再牢固的防線也會有缺口,因此能在金軍一而再再而三的剿匪中次次都找準破圍的方法——但那逃生門,太小,一次只能一兩個人逃,逃完之後就再也沒有用,只能供最重要的人脫險,要麼就是妙真那種負責去隴陝搬救兵的,要麼,就是給主帥在生死關頭金蟬脫殼的。



    林阡卻可以想象到那個場景——這些年來眾寡懸殊必敗無疑的情況無數,楊鞍的部下們曾不止一次勸他從事先就找到的逃生門中走,但楊鞍半次都不肯走,楊鞍一定是這樣說:“兄弟們不走,我楊鞍也不走!”“不過就是個死罷了,自古誰無?咱們都幹了這麼多年仗,哪個還怕斷頭!?”



    鞍哥的聲音猶在耳邊、心間,但掀開帳簾、一線之間,他的眼神告訴林阡,此刻他是真的不肯諒解。



    此刻,除了林阡與幾位紅襖寨舊當家,其餘兵士一概止步于帥帳。楊鞍對盟軍的不歡迎,表現得非常明顯了。



    



    一切都往著林阡最不願看見的方向發展,最崩壞的局面:國安用裴淵不肯諒解,劉二祖郝定尚未表態,盟軍其餘都信心減半,最關鍵是楊鞍回到了叛變前的心態——帥帳相殺令楊鞍相信並堅信,林阡濫殺他舊部是出於本心……



    此刻帳中,重傷躺在那昏迷不醒的人從徐轅換成了展徽,恰恰是相殺事件裡被林阡釘在床沿的展徽。雖然他是在這五天的攻防戰中被楚風月打傷的,但也是間接為林阡所害。何況楊鞍心中,他確實是林阡所害。



    “鞍兒,盟王,聽我一句,你二人都只是一時被矇蔽……只要見面對質、將事情攤開來、談清楚了,一定就能冰釋,一定就能!”劉全帶著希冀引林阡和楊鞍分別入座,始終微顫的手臂,流露出他緊張的心情。



    分別坐定,劉全仍在楊鞍近身,史潑立、石珪、彭義斌幾個卻都站在林阡身後。楊鞍只淡漠抬頭瞥了他們一眼,笑了一聲:“我寧願這是在示威,也不願這是在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