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名單

    “總計天下稅糧,共二千九百四十三萬餘石。浙江二百七十五萬二千餘石,蘇州二百十萬九千餘石”。

    “蘇州這麼多?”

    朱允熥有些驚詫,蘇州一地的稅糧,竟然超過了最富裕的浙江整個行省。

    不過想想,隨即釋然。

    老爺子不大喜歡江浙之人,尤其是蘇州人。

    其一個原因就是這些人當年支持的可是張士誠,尤其是蘇州百姓,在張士誠死之後還給他建祠堂,民間私下稱張王。

    所以洪武開國至今,老爺子年年多有免除天下兩稅的德政,但是對於蘇州以及原來張士誠根據地的賦稅,卻從沒有減過,而是一直加。

    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這個地方太有錢。

    他們的錢還是來源於棉花棉布,江浙之地,蘇州,松江,杭州,嘉興,湖州等地為天下棉布產地的心。毫不誇張的  說,這裡產出的棉布總和,超過了這個時代,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

    而且這些地區還不是傳統的  男耕女織,是由商人牽頭,設置棉布廠,僱傭織布工人,甚至許多婦女也拋頭露面出來工作。

    小廠數十人,大廠上千人,每日清晨而起工至半夜。半夜之後,第二班工人繼續上陣,人停織布機布挺,徹夜織做。

    這些地方的賦稅統一用棉布代替,由此可見他們的富到了什麼地步。

    老爺子天生對於太有錢的人,沒啥好感,這是事實。

    不但對這些地區加稅,而且限定這些地區的有錢人,不得出來科考做官。

    乍一聽,似乎是暴政。但是結合明朝滅亡的原因,朱允熥也能多少體會出一點老爺子的良苦用心。

    江浙之地的財閥,在家沒有子弟做官的情況下,都可以通過巨大的財力在朝買到為他們代言的支持者,若是他們的子弟做官了,那豈不是在國策上,更要傾斜於這些富裕的地區?

    加稅之外其實也有德政,老爺子定下不收取商稅的政策,使得這些人越來越有錢。

    等老爺子死後,不許這些有錢人做官的命令成了一紙空。

    要知道窮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不可能在一個起跑點上,所受的教育根本不可能一樣。

    洪武之後,江浙地區的財閥為了子弟能做官,拼命的建學校,遍請天下大儒名師,開設學校給子弟講學。

    甚至一個地區,所有的富商把錢結合在一起,專門挑選出家鄉善於讀書的子弟出來,免費讀書,為的就是讓他們有功名。

    有了功名的讀書人可以做官,做官的人可以免稅有特權。而那些讀書更好,考取了進士及第,能進入樞的江浙子弟,更成了地方上官商勾結的保護傘。

    這些人,在後世有個大名鼎鼎的名字,東林黨。

    東林黨是導致明朝財政枯竭,黨政不斷陷入困境的罪魁禍首。

    南宋年間,天下茶葉的關稅每年高達兩百萬兩,而在明朝,卻只有每年近乎二十萬兩,不足十分之一。而且其他關稅,也都收不上來。

    可是要知道,大明時期是全世界的白銀都瘋狂朝國流入的時候。雖然明朝不重視海上貿易,而且老爺子對於不種地的人,有天生的鄙視,但是交易額卻遠超各個朝代。

    全世界的白銀都到了國,用來換取國的棉布,絲綢,瓷器,茶葉等,可是央卻收不上稅來,根源在哪裡?

    就是東林黨。

    他們把持朝政,利用自己的地域出身優勢連成一片,每當皇帝要收稅的時候,就會用祖制抵抗。皇帝可以殺掉他們其一個,但是每殺一個,會有百個補上。

    巨大的經濟能力轉化為教育,江浙大財閥代言人東林黨,源源不斷的成為大明官僚集團的主力。

    當官之後,他們利用特權回報家族,損失了國家的稅收,讓地方的  財閥從漁利。商稅這個支撐國家經濟體系的支柱,成了一紙空。

    財閥有錢但是百姓依然生活困苦,江浙地區的百姓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他們的田地被兼併,只能做工。可是做工得到的酬勞,還不足以讓一家人衣食無憂。

    樞沒有錢,必然要加稅。

    官商勾結的稅收不上來,只能強加在天下窮人身上。就算大名鼎鼎的  張居正,所行的稅法,也沒敢觸及江浙財閥和東林黨的  利益,負擔都轉嫁到了百姓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