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仨人 作品

第五百七十五章 風起雲湧

    就在白玉樓初步穩定住吳郡、毗陵郡兩地後。

    完成了對大流求工作安排的鄭森,和前去交接工作的唐菲林,溝通了幾天,便迅速來到餘杭。

    畢竟整個太湖平原的人口在83萬左右,現在必須儘快完成土地的再分配,全部秋收工作順利進行。

    此時是農曆八月中旬,而江南地區的水稻, 並不是早熟的占城稻,而是江南本地的晚稻。

    古江南的晚稻,從播種到收割,大概需要150天左右,一般是農曆三月中下旬種植,中秋之後收割。

    此時就是中秋, 收割了晚稻之後,可以不用翻地,迅速種植蠶豆或者大豆, 這就是此時江南地區的農業常態。

    而胡逗洲、舟山群島則不一樣。

    今年開始推廣種植的占城稻,同樣是三月中旬開始種,卻已經完成了春夏稻的收割,現在開始進入夏秋稻收割,然後同樣會種植豆科農作物。

    太湖平原的占城稻推廣,只能明年再進行,現在是儘可能維持穩定。

    幸好查抄了193萬石的糧食,其中會稽和餘杭查抄了72萬石,吳郡和毗陵查抄了121萬石,摺合10.2萬噸。

    除去大約5%~8%左右的變質陳糧,這些糧食足夠40萬人吃一年。

    而人革聯在大流求的糧食庫存,也在3萬噸左右。

    改革之後的鄉村,農民的稅收非常低, 只要他們不將糧食出售給官方之外的勢力, 哪怕他們留著自己吃, 總督府也不會強迫他們賣糧。。

    人均10畝耕地的情況,在如果低的稅收情況下,只要不遇到連綿不絕的天災, 自耕農對抗天災的抗性,將獲得極大的提升。

    鄭森從餘杭沿著大運河一路北上,考察了幾個城市和十幾個鄉村,對於白玉樓和一眾政務速成班畢業生的工作表示肯定。

    吳州城內的臨時總督府內。

    鄭森和白玉樓、秦墨、魚谷等人,召開了第三次正式會議。

    看著眼前的沙盤。

    “總督,我認為有必要重新調整我們的轄區了。”秦墨向他提議道。

    鄭森示意他說下去:“說一下你的想法。”

    秦墨指著吳郡說道:“現階段吳郡人口太過於集中,又有很多江東大族的殘餘份子潛藏其中,我提議將吳郡人口向大流遷移,人數暫定為10萬。”

    “嗯,這個可以考慮。”

    秦墨繼續說道:“遷移出10人口之後,整個太湖平原的人口只剩下73萬,然後通過工業和手工業,吸納大約10~15萬人口,將農業人口壓縮到58~63萬的合理範圍。”

    鄭森點了點頭:“不錯,雖然太湖平原的耕地潛力有3000萬畝的極限,但是為了生態環境,最多隻能開墾1500萬畝,也就是說,太湖平原的農業人口容納極限,應該在150萬人。”

    當然,這是半粗放農業的容納極限。

    如果有優良的種植、良好的水利設施、充足的化肥,加上農業工具和精耕細作,單位耕地的人口容納上限,會不斷的提升。

    只是鄭森對精耕細作式的農業,並沒有太大的興趣。

    與其在東亞不斷內卷,還不如迅速整合內部,在合理的衛生制度、醫藥的支持下,將目光看向東南亞、南亞次大陸、澳洲大陸、美洲大陸。

    因此鄭森和一眾有新思想的高層,並不打算毫無節制的開發東亞土地。

    太湖平原的農業人口,按照鄭森的規劃,極限就在100萬,超過就必須向東南亞移民。

    “除了人口的調整,我認為轄區應該重新劃分為四個府。”秦墨指著最南側的會稽郡和舟山群島:

    “會稽郡和舟山群島合併,改為會稽府。”

    然後又指著餘杭郡:“餘杭郡轄區不變,將吳郡松江以南的區域劃給餘杭郡,改為餘杭府。”

    “吳郡改名為松江府,包含整個太湖,松江以北,無錫和常熟以南的區域,外加胡逗洲。”

    “毗陵郡改名為鎮江府,府城改到鎮江城,轄區就是現如今的毗陵郡。”

    鄭森聽完之後,也覺得這個劃分相對合理。

    特別是對於吳郡的分割,就吳郡在松江南面的廣闊平原分給餘杭,相當於就吳郡一分為二,又將胡逗洲這個人革聯老區併入。

    而經過之前起義軍和隋軍禍害的餘杭郡,獲得了松江以南的平原地區,實力不亞於之前的吳郡。

    同時開發程度比較低的會稽府,雖然佔據了寧紹平原,但是整體實力仍然比不上之前的吳郡和餘杭,因此將舟山群島併入。

    最後就是改名為鎮江府的毗陵郡,將府城遷移到鎮江,對面就是楊廣的揚州,兩者隔著長江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