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丞佐吏 作品

第0377章 平壤生產建設兵團

    如果說屯耕制,是封建時代特有的產物,那兵團制,或者說生產建設兵團,無疑便是後世新時代,在封建屯耕制,尤其是‘軍耕’制的基礎上,改良、改進得來的成果。

    至於其本質,也並不很複雜:為達成鞏固邊防,發展當地經濟,安置邊防人員的目的,而組建一種半軍事化組織和社會經濟體系。

    說的更直白些,便是屯墾戍邊、寓兵於民,平時搞生產,戰時能打仗。

    實際上,這種‘屯耕戍邊’的原始版本,在原本的歷史上,也曾屢屢被封建帝王推行。

    如歷史上的漢文一朝,《尚書》博士晁錯便曾上表請求‘徙民實邊’,用一部分罪犯、奴婢和招募的農民戍邊屯田;

    到了漢武帝時期,名將趙充國也曾向漢武帝建議開展屯田;漢武帝也採納了他的建議,調發大批戍卒屯田西域。

    但相較於改良版的生產建設兵團,這種原始版本的‘屯田’,目的卻非常簡單:為減少後勤補給的難度,讓前線部隊就地生產、耕作,以求在軍糧方面達成自給自足。

    換而言之,這個時代的屯耕,基本都是‘生產兵團’,而非‘建設兵團’。

    至於歷史上,漢文、漢武祖孫二人為什麼只施行這種‘生產兵團’制,而不順帶上‘建設兵團’制,其原因,也不外乎兩點。

    其一:時代的侷限性;

    其二:生產工具的缺失,以及超低的性價比。

    ——生產建設兵團的本質,是將‘生產建設’和‘邊防’這兩個毫無關聯的職責,相加於同一個群體、組織所得的產物;

    但在歷史上的漢文、漢武時期,這種堅固邊防和發展的組織群體,卻並不具備後世新時代那般的超高性價比。

    漢文帝時期,北方邊牆雖然也屬於漢室版圖之內,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建設必要性,但國家財政收入的缺失,卻使得當時的漢室根本不能兼顧‘建設’和‘邊防’;

    而在二者的抉擇之中,相較於成效緩慢,且相對不那麼急迫的‘建設’,顯然是連年遭受北蠻搶掠的‘邊防’問題,更需要迫切得到解決。

    而在漢武帝一朝,經過文、景兩代君王的勵精圖治,漢室雖然大幅改善了國家財政狀況,但屯耕的目的地,也從漢室北方邊牆,變成了與漢室隔著一整個河西走廊的西域。

    如果單從‘有沒有能力辦到’的角度去看,武帝時期的漢室要想在西域設置合生產、建設、邊防三位一體的生產建設兵團,顯然並不存在太大的難度。

    但在這個問題上,漢武一朝的朝臣百官,卻考慮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

    ——性價比。

    屯耕,是為了邊防;生產,是為了讓邊防部隊自給軍糧;建設,則是為了將當地,營造成華夏‘自古以來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是在漢室版圖核心部分,這種結合生產、建設、邊防為一體的屯耕方式,倒還能說具有不錯的性價比;

    但在西域,在那樣一塊遠離漢室核心版圖數千上萬裡的‘飛地’,去砸鍋賣鐵搞建設,顯然就沒有那麼高的性價比,以及必要性了。

    當然,如果漢武一朝,漢室徹底佔據了西域,將西域正式納入了漢室版圖,那在徹底擁有這塊土地之後,搞建設倒也無可厚非;

    只可惜,在衛青、霍去病這接連兩張ssr絕版紅卡之後,武帝劉徹,卻抽到了一張同樣‘稀有’的典藏版廢卡:貳師將軍,李廣利······

    當然,除了歷史上文帝朝的‘搞不起’,和武帝朝的‘沒必要’,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使得生產建設兵團這種先進的體制,並沒有出現在華夏大地。

    時代的侷限性。

    無論是文帝朝的文官晁錯,還是武帝朝的名將趙充國,其上奏請求屯耕的目的,都並不是從國家、從經濟建設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而是單純的從軍事角度,想要為當時的漢室解決燃眉之急。

    ——文帝一朝,‘休養生息’依舊被奉為國家大政,但邊牆的連年不穩,卻讓漢室無法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漢室內部的與民更始之上;

    所以晁錯提出徙民實邊,只是為了鞏固邊防,順帶讓邊防部隊自給自足,不要破壞其他地區的國力積攢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