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丞佐吏 作品

第0368章 活字印刷術

    未央宮,少府作室。

    在陽城延的引領下走入偏院,劉盈不出意外的發現:眼前這座佔地不過十丈方圓,且根本看不出異常的院子,已是不下百人的明暗哨位、巡邏禁卒圍了個水洩不通。

    神情淡漠的走入院內,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個個或站或坐,隻手中無一不端著一方木板,並在木板上雕刻文字的匠人。

    “如何?”

    “印字雕版一事,可有何難處?”

    輕描淡寫的一問,卻是惹得陽城延眉頭嗡然皺起,面容之上,也立刻掛上了一抹苦澀。

    “稟陛下。”

    “以字反雕於木板之上,本當非難事。”

    “只少府擅雕之匠,多無識字之能······”

    面帶憂慮的道出此語,便見陽城延自顧自搖了搖頭,旋即側過身,從那堆滿廢棄木板的角落隨手拿起一片木板,又回過神,將那木板遞到了劉盈面前。

    “陛下且看。”

    “凡於此雕字之匠,幾盡目不識字;所雕於木板之字,亦乃一筆一劃,以經書而擬刻之。”

    “然此等印字雕版,一方便得八行十五列,共一百二十字;但有一字誤雕,便整板作廢。”

    “往數月,凡此匠人數十可謂廢寢忘食,日夜不分而作,亦只得《倉頡篇》首八章之雕版······”

    聽聞陽城延此語,劉盈也不由神情暗淡下來,低下頭,便見陽城延遞過來的那方木板,果然如陽城延所說,僅僅是‘倉頡作書,以教後嗣’的‘嗣’字雕錯,便使得整個木板作廢。

    尤其是如今,漢室同行的文字是秦篆,也就是後世常說的小篆,雖較於西周大篆更簡易、整潔,但也還依舊和‘簡體’沾不上邊。

    按照後世研究者的總結歸納,華夏文字字體的發展演變,是以大篆為起點,到楷書為最終版本。

    在這其中,華夏文字經歷了從大篆到小篆,再到隸書、草書,最後到楷書的發展演變過程。

    即便最後,‘楷書’成為華夏公認最簡介、最方便的字體,但到了後世新時代前夜,華夏文字也還是經歷了‘楷正體’(繁體)到‘楷行體’(簡體)的演變。

    而在華夏文字從大篆、小篆,到隸書、草書,最終到楷書正體、楷書行體的演變過程中,如今漢室所通行的秦小篆,還僅僅處於第二階段;

    ——秦小篆中的相當一部分字,甚至都還沒有完全脫離‘甲骨文’這種象形文字的範疇!

    再加上如今,即便是能躋身少府的高級匠人,也依舊處於‘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狀態,也就難怪這些人雕出的雕版,報廢率高到令人髮指了。

    對於這個問題,劉盈自然也早有預料,心中也已經有了大致的解決方向。

    其一,自然是主動加快文字演化進程,讓通行於如今漢室的秦小篆,儘快進入華夏文字演變的下一階段:隸書。

    但這個方向,即便撇開文字演變的自然規律,以及所需要的時間不談,單就是一個印象中,發生於幾十年後的事,也使得劉盈不得不將這個方向暫時排除。

    說起這件歷史故事,就不得不提到如今,仍在代國為王的先皇劉邦皇四子:代王劉恆。

    在原本的歷史中,漢室皇祚經歷太祖劉邦-孝惠劉盈-前少帝劉恭-後少帝劉弘的傳承,到第五代時,竟又傳回到了劉邦之子,時任代王的劉恆頭上!

    至於這期間發生的變故,劉盈並沒有什麼深刻的影響——畢竟前世,劉盈也沒做過什麼深刻的研究。

    劉盈只依稀記得,在某一節哈欠連天的歷史課上,老師曾講到:代王劉恆在成為漢室第五任天子之後,貌似做的還不錯;

    撈了個‘孝文’的美諡不說,甚至還撈到了‘太宗’的廟號。

    而劉盈印象中,這件關於‘隸書’的歷史故事,就發生在這位漢太宗孝文皇帝的兒子,即孝景皇帝劉啟在位時期。

    是時,太宗皇帝劉恆已經駕崩,孝景劉啟在位,孝文皇后竇漪房,自然也就成為了孝景劉啟的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