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丞佐吏 作品

第0360章 我蠻夷也!

    “討······”

    “討賊檄文?”

    衛滿朝鮮國都,平壤城。

    看著眼前,那名衣衫攔路,滿面風塵,混身上下都透露出疲憊的武士,衛滿只強自鎮定的伸出手,結果那張明顯沾有血斑的‘白’絹。

    但在接過白絹之後,衛滿的注意力,卻幾乎沒有片刻,放在絹布上那封‘討賊檄文’上。

    此刻,衛滿的關注點只有一個。

    ——這面絹布之上,寫的是‘討賊檄文’,而不是戰書!

    說來這‘檄文’和‘戰書’的詫異,就不得不提到自春秋之時,興起於天下列國之前的‘君子之戰’。

    在彼時,華夏無論是內部征討,還是對外征伐,都有幾項必須要遵守的規定,或者說潛規則。

    如開戰之前,必須向敵方發去宣戰書,道明己方將派出多少兵馬,於何時、何地發起進攻;

    若不如此,便會被天下指責為‘不宣而戰’,有悖君子之戰。

    而收到戰書的一方,也必須儘快做出決定:應戰,還是求和;

    如果是求和,那就應該在開戰十五天之前遣使,向開戰方乞和;若是應戰,則需要按照戰書上所指定的時間,將軍隊開進預定的戰場。

    這,便是‘戰書約戰’。

    在雙方都按時抵達戰場之後,雙方還需要進行交涉,商討具體的開戰時間,如某月某日什麼時辰;

    而到了真正開戰這一天,即便約定的開戰時間已到,雙方都必須保證:在敵方列隊完畢之前,不首先發動攻擊。

    這,則是‘不鼓不成列’。

    戰前如此,戰後的規矩,那也是不勝枚舉。

    如‘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便指不攻擊負傷者,且不俘虜頭髮斑白的老人;

    又如戰場之上,若是碰見敵國的君主,非但不能對其發動攻擊,反而要恭敬的整理著裝,下車下馬,對這位帝國的君主行禮致意;

    再如‘禮不伐喪’,則指敵國君主死去,亦或是遭遇洪澇災害時,不能對其宣戰等等。

    到現如今的漢室,雖然這些曾存在於華夏大地的‘君子之戰’,都已被某個孫姓兵法大家破壞的一乾二淨,但也還是有其中幾項,至今都還潛移默化的影響著華夏文明;

    甚至在未來上千年的歲月裡,這僅存的幾項關於‘君子之戰’默契,也都仍被華夏民族恪守。

    ——如兩軍交戰,不斬來使;

    以及:師出有名。

    這,便是華夏曆史上,‘戰書’的由來。

    與之相比,‘檄文’的出現卻更晚,時代也更靠後,屬於當今世界的‘新鮮事物’。

    按照現如今,天下所公認的史料記載,華夏曆史上出現的第一封‘檄文’,距今也才過去不到十年;

    ——漢七年,自立為西楚霸王的魯公項羽,在垓下兵敗之後逃至烏江畔,彈盡糧絕,無奈自刎身亡。

    在項羽死後,為了使天下儘快恢復平定,漢王劉邦便發佈檄文,向天下人宣示華夏文明再次統一,天下‘傳檄而定’。

    而此刻,衛滿正捧在手中的,便是有漢以來,甚至是整個華夏文明史上,第二份被稱為‘檄文’的文體。

    尤其是這檄文前,加上了‘討賊’二字,則更是讓衛滿一陣倉皇失神,不知該如何是好······

    “討賊······”

    “討賊·········”

    “寡人,便是這數典忘祖,效身胡蠻,披髮左衽,率獸食人之賊············”

    神情呆滯的發出幾聲呢喃,衛滿的面容之上,便悄然湧上了一抹極盡扭曲的苦笑。

    在此之前,衛滿從不曾想到過自己的所作所為,究竟意味著什麼。

    ——在東渡浿水,祈求箕子朝鮮收容時,衛滿想的,是好死不如賴活著;

    待後來萌生不軌之念,並一舉顛覆箕子朝鮮社稷時,衛滿所考慮的,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在被長安言辭勒令歸還平壤,並不再攻伐朝鮮君箕準時,即便衛滿派人和匈奴人搭上了關係,衛滿腦海中,也從未曾生出‘數典忘祖’,自甘墮落為蠻夷的想法。

    ——衛滿命部下衣胡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