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丞佐吏 作品

第0181章 趙王無德,不可奉宗廟!

    毫不誇張的說:待劉邦駕崩、太子劉盈繼位之後,一旦蕭何亡故,平陽侯曹參繼任漢相一職,那呂氏的‘春天’,就會徹底降臨!

    而呂氏的春天,無疑會是朝堂的季秋,以及彼時,承繼皇帝之位的劉盈的凜冬······

    正思慮間,便見劉邦再度走上前,雙手緊緊攥住趙堯的雙肩,目光極盡嚴峻的凝望向趙堯眼眸深處。

    “恰因往昔,卿助朕籌謀易儲,外朝、皇后,乃至於太子,皆當於卿無信重,又絕無‘趙堯乃新君心腹’之念!”

    “然彼時,朝野盡為呂氏所掌,太子年弱而無以掌權;唯有卿,可身御史大夫‘亞相’之貴、先大行皇帝託孤之臣,而暗助太子穩保宗廟!”

    “唯有卿,可藏身於暗處,以為太子‘策外’之助力!”

    聽聞劉邦以一種極其莊嚴、嚴峻,又滿是決然的語調,對自己道出這番託付之語,趙堯只面色一愣。

    “莫非往昔,陛下令吾促進易儲一事,便是為今日籌謀?”

    “呂氏,也確有些即亂社稷、禍亂朝綱之姿······”

    如是想著,趙堯便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只片刻之後,又面帶疑惑的抬頭望向劉邦。

    “既如此,陛下又為何······”

    滿是疑惑的抬起頭,正要開口,趙堯便見劉邦滿帶著洞悉望向自己,旋即苦澀一笑。

    “朕初欲易儲,恰因呂氏之故。”

    “然今······”

    話說一半,劉邦便悠然止住話頭,緩緩望向殿外,又蕭然長嘆一口氣。

    “太子即立,已是大勢所趨。”

    “縱朕,亦無以扭轉······”

    極盡落寞的道出此語,劉邦便苦笑著搖了搖頭,再度發出一聲長嘆。

    趙堯不知道的是:劉邦放棄易儲的原因,並不單是因為太子劉盈,果真強大到了即便天子劉邦,都‘無力扭轉’的地步。

    而是因為······

    “趙王······”

    “嘿·······”

    “嘿嘿·······”

    ·

    ·

    ·

    ·

    ·

    ps:武功蓋世,聽上去或許有點違和:這不是武俠小說裡的說辭嗎?怎麼?難道劉邦還是個武林高手?

    但實際上,‘武功’一詞,再小說讀物興起的唐宋之前,指的從來都不是個人身手或是打鬥技巧。

    武,指的是軍事,功,指的是功勳,武功,其實也可以理解為‘武勳’,但兩者的程度、可以用的人有些許差異。

    武勳,指的是個人取得的軍事成就;而武功,指個人取得的成績,對社稷、政權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積極影響。

    一般情況下,封建時代的軍官將領取得的個人成就,大都被稱為‘武勳’,而武功,則大都指帝王,以及一些極端特殊情況下的將官,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整個政權所面臨的的戰略劣勢。

    說的再具體一點:漢初的開國元勳們,如蕭何、曹參、樊噲等,都是有‘武勳’在身,其他時間節點的出色軍官,也基本都是立有‘武勳’;而韓信在漢室鼎立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在某種程度上,就可以說是有‘武功’。

    再有,便是衛青霍去病二人,憑藉一己之力就扭轉了漢匈戰略格局,使之朝著絕對有利於漢室的積極方向發展,我們就可以說:衛青、霍去病二人於漢朝而言,稱得上‘武功冠絕天下’,乃至於冠絕青史。

    說的再直白一點:殺一個敵人是武勳,殺十個敵人是武勳,殺一百個、一千個也還是武勳,但這一個個大大小小的武勳加在一起,對社稷、政權、民族帶來的積極影響,就可以稱之為‘武功’——軍事方面的功勞、功德。

    至於後來,用‘武功蓋世’來形容一個俠客很能打,在最開始,其實多少帶點不倫不類的鼓吹——不過就是很能打而已,就可以被稱作是有功於社稷、有功於民族,有功於萬世了?

    再後來,武功的‘功’,就從功勳、功勞、功德,漸漸演變成了功夫、水平,也就有了我們當代常聽到的‘練功習武’一說。

    中丞佐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接著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