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丞佐吏 作品

第0132章 學問是好,但得看有沒有學好

    ——儒家的好壞,根本無法下定論!

    就說如今,尚還存在於天下的儒家四經,即《詩經》《儀禮》《春秋》《周易》來說,合在一起,本都是儒家文化的瑰寶。

    但具體到人,尤其是那些專精於某一部分的儒生,‘專修一經’所產生的效果,實在是令人瞠目結舌。

    就說最具代表性的《詩》《禮》二經,學這兩經出來的學生,精神面貌都是完全不同,根本不想同一門派!

    正所謂:詩三百,思無邪。

    治《詩》的儒家學子,張口閉口不是家國大義,就是華夷之辯!

    弘揚的,不是開化外蠻,就是教化黔首!

    反觀治《禮》的學子,三口不離一句‘上下尊卑,綱常有序’。

    表面看上去,二者所弘揚的價值觀,似乎並不衝突;但稍往深處一挖,就不難發現:這兩個派系出來的世子,其三觀幾乎是截然相反!

    學《詩》出身的士子,講究的是開化,是廣收門徒以開民智!

    而學《禮》出身的,尤其是在魯地學《禮》的士子,將其滿腦子的想法總結成一句話,就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

    再說直白點,就是儒家內部的《禮》派,尤其是魯儒一脈,弘揚的是‘老爺永遠是老爺,泥腿子永遠是泥腿子,世世代代都如此’。

    認識到這一點,再去看那些魯地儒士和齊、楚儒士一見面,就恨不能打出狗腦子的場面,也就不足為奇了。

    ——異端,比異教徒更可惡!

    所以在劉盈看來,與其其窮究‘儒家到底好還是不好’這個永遠不會有答案的命題,倒不如直接看人。

    同樣是學儒出身,他有本事,有才能,那就重用!

    可你沒本事、沒能力,還眼高手低,那就有多遠滾多遠!

    想明白這一點,再去看如今朝堂,那些人均自稱‘黃老之士’,實則各有所學的朝臣百官,劉盈便發現:過去雲裡霧裡看不清楚的那些東西,瞬間就清晰了很多。

    很顯然,這對劉盈未來的行政舉措,以及對漢室的發展規劃,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很可惜,當劉盈興致盎然的道出自己的見解,身旁的舅父呂釋之,卻好似並不十分感興趣。

    暗自稍嘆一口氣,劉盈便也明智的停止了這個話題,繼續向前緩緩踱步而去。

    待呂釋之跟上,劉盈稍一思慮,便開啟了今日的正題。

    “往二月餘,甥於太子宮受學於太傅。”

    “先前,甥同舅父所議之事,不知舅父可曾查明?”

    聽聞劉盈說起正事,呂釋之面上那抹不知來由的愁苦稍淡了些許,趕忙抬起頭,對劉盈一拱手。

    “稟殿下,皆已查明!”

    “果不出家上所料:往二月餘,長安糧價日漲五十錢每石;春正月,便已破石三千錢!”

    “至今日辰時,東市十數處米鋪均掛牌:米石,足三千八百五十錢!”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