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 作品

第六百六十六章 理想和現實

    無非就是通過一遍又一遍的肅清作戰,把敵軍殘餘以及各種頑抗分子找出來幹掉,中間再配合大規模的教化政策以及移民聯姻。

    這個過程少說也得持續個兩三年,具體要持續多久,得看教化政策的施行是否順利。

    如果教化政策順利的話,那麼就短一些,比如之前在朝鮮半島的教化政策施行就非常順利,短短一年多就基本結束了當地的肅清作戰。

    但是在川康和康西等地還有西南部分新佔領區裡,有些地方的教化政策施行的就比較困難,當地的語言,宗教,文化習俗等等都是阻礙。

    而這些地區的清剿作戰,基本都會持續很多年。

    等到大量屯墾移民在當地站穩腳跟,並和當地良善土著大規模通婚融合,全面改風易俗,確保了當地沒有任何一個純粹的異心之人後,這些地區的肅清作戰才會真正的結束。

    這些事情,大楚帝國都是做熟了的,自有一整套的既定流程,下頭的軍政雙方都會自行處理,用不著羅志學親自關注。

    大楚帝國太大,需要羅志學親自處理的事情也太多,如果這些零零碎碎的事情都需要羅志學親自處理的話,那麼羅志學也不用過日子了。

    所以進入承順二十一年後,羅志學把視線從安南兩省收了回來,重新投入到國內之中。

    在外圍的些許領土的擴張,對於軍方等將士們而言興許很重要,但是對於整個大楚帝國來說,其實也就是小事。

    真正能夠影響帝國國力強弱,帝國興衰的還是國內的工商農畜等國內的一系列產業的發展。

    首當其中的就是農畜漁牧業!

    這一產業,直接關係到國人的能不能吃飽的問題,大楚帝國在過去二十年來最為重視的問題,始終都是農業問題。

    嗯,畜牧業和漁業其實也算,都歸屬農林部所轄。

    什麼機器設備啊,槍支大炮啊,在吃飽飯面前屁都不算。

    所以,大楚帝國在過去十幾年來,才會投入巨資,花費無數人力物力修建了無數的水利設施,甚至都搞了個黃河人工改道。

    這一切,都是為了增加糧食產量。

    而這些也都獲得了回報!

    得益於黃河順利改道,淮河流域終於恢復了他本該有的面目,雖然說淮河下游河道,因為過去幾百年來黃河的不斷沖積,導致大量泥沙淤積,其防洪形勢依舊嚴峻,但是總歸是不會和以前一樣動不動就來個決堤了。

    再加上淮河下游尤其是洪澤湖地區的防洪設施先後修建了十幾年,帝國為此砸下去的資金少說也得幾千萬楚元,而這些防洪設施,之前都是為了防範黃河和淮河的合流的。

    如今黃河之水不來了,壓力一下子就減輕了很多。

    後續這一地區不敢說風調雨順,但是農業生產情況將會大大改善。

    農林部很樂觀的估計,安廬以及江北、河南三省的糧食產量,在承順二十一年的時候,將會比以往增加百分之十以上,並且這個產量增福,在後續幾年還會繼續。

    就連山東以及河北那邊,因為黃河水資源的流入,再加上大量提前修築好的水渠把水資源合理利用,正常年份下,糧食產量也會有所提升。

    大楚帝國的長江以北的這幾個省份,在未來幾年內其糧食產量都將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得到農林部的預估報告後,羅志學聽了比得知安南那邊的連戰連捷高興多了。

    相對比國內的農業順利發展,安南平叛不過是小事罷了!

    對於什麼平叛的羅志學沒啥興趣關注,但是他對開發升龍周邊的平原卻是很有興趣。

    這地方可是難得的好地方,雖然說紅河洪澇災害比較大,但是隻要防洪設施做的好,那麼完全有可能把當地開發為帝國新的糧倉。

    不過防洪設施投入比較大,而且後續新移民過去也需要時間,這事可以緩一緩,等過幾年再搞。

    現在要搞新糧倉的話,還是得東北平原那邊,那邊的黑土地可是肥沃的很,而且地廣人稀也沒啥當地土著需要處理,用來安置移民並屯墾種糧是再好不過了。

    羅志學準備今年開始,再一次加大對東北地區開發的力度!

    東北,不是什麼苦寒之地,而會是帝國的重工業基地以及大糧倉!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