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 作品

第六百五十七章 漠北省

    但問題是對手他們沒有大量的槍炮,還在大規模使用弓箭刀劍長矛這些冷兵器啊。

    對付這些冷兵器,盔甲依舊能夠給士兵們帶來優越的防護能力。

    具體到了第二騎兵軍這邊,第二騎兵軍裡下屬的多個主力騎兵裡,有一個半身甲重兵,兩個胸甲重騎兵,剩下的則是攜帶了輕量化胸甲的驃騎兵。

    這些騎兵們到了戰場上穿不穿盔甲,還得看情況……看對面的準格爾騎兵裝備的是弓箭為主還是火槍為主。

    但是不管如何,把盔甲先帶上總是沒錯的。

    第二騎兵軍在六月份率先發動,全軍接近兩萬人攜帶了六萬多匹戰馬或役用馬。

    還拉著好幾十門的騎兵火炮以及數量眾多的四輪、雙輪輜重馬車,浩浩蕩蕩的從漠南蒙古西部一路西進。

    這人、馬加起來八萬多在草原上行動,這聲勢可大了去,對面的準格爾人哪怕都是瞎子,也能聽見草原上的大量馬匹奔騰的馬蹄聲。

    幾乎第一時間裡,對面的準格爾人就已經得到了消息,並且快速把消息往後方傳遞。

    臨近前線,一邊放牧一邊監視對面的楚軍,作為準格爾第一道防線的幾個小部落,第一時間就撒開了腳丫子往後跑。

    這些都是被派到前線來的小部落而已,哪怕老幼婦孺加起來也就那麼幾千人,還沒對面的楚軍騎兵兵力多呢……

    他們的職責就是監視,發現楚軍進攻後第一時間通報,並不是說真的要在前線阻擋楚軍進攻。

    沿途的幾個準格爾方面的小部落望風而逃,第二騎兵軍也沒有派兵追上去,而是不緊不慢的西進,甚至還稍微散開,擴大了覆蓋面。

    這是為了進一步驅逐,擠壓準格爾的戰略空間,逼迫敵人主力出現並和己方交戰。

    所以,前期的第二騎兵軍的行動,並不是和敵人交戰為主,而是擺開陣勢對沿途的敵人部落進行驅逐,擠壓他們的戰略空間,迫使他們交戰。

    至於和敵軍的大規模作戰,短時間內大概率打不起來,樂觀估計的話,恐怕要等到楚軍深入準格爾腹地之後,對面的主力才會出現,然後在時機恰當的時候才會發動進攻或攔截。

    在廣闊的草原上作戰就是這樣,沒有什麼必守之地,戰略要地,甚至都沒有後方這種說法。

    敵人如果不願意你和打,一直躲著你,其實你也沒轍……

    所以,楚軍的方式就是逐步壓迫,通過兵力優勢佔據更多的地盤,然後把敵人有生力量逼迫到某一片區域後,讓他們不得不應戰!

    逐步壓縮空間,找到敵人的主力擊潰之,這是楚軍高層針對廣闊的草原地區作戰所執行的策略。

    當然了,說是這麼說,但是具體做起來就沒那麼容易了。

    還是那句話,草原那麼大,楚軍第二騎兵軍兩萬人散開,也控制不了多大的區域,而且對方又都是遊牧民族,把帳篷一手,牛羊馬匹一趕分分鐘就能走人。

    以至於第二騎兵軍出動半個月了,竟然連任何敵人都沒遇上……

    當然了,少數前出的偵騎倒是能偶爾發現一些零散的準格爾騎兵,甚至是一些小部落,甚至偵騎之間還會爆發一些零星的戰鬥。

    但問題是,這些零星的戰鬥影響不了戰局。

    如果按照傳統觀念來說,楚軍這樣的作戰方式可能就是跑出去幾個月,但就是找不到可以交戰敵人,等到攜帶的補給消耗的差不多,後勤補給又上不來的時候就被迫退軍了。

    但是……那是傳統軍隊。

    而楚軍不一樣!

    楚軍進軍之前就極度輜重後勤運輸問題,甚至可以說這一場滅準格爾之戰,楚軍高層最為關注的就是後勤問題。

    包括提前好幾年在哈密等地區進行屯墾,本質上也是為了解決後勤問題。

    而在大草原上雖然沒有辦法進行屯墾,但是楚軍也是在前幾年時間裡,陸續往前線地區運輸了大量的物資,並提前建立了若干的駐軍城市,並在這些駐軍城池裡囤積了大量的糧草、彈藥等後勤物資。

    光是前線囤積的這些作戰物資,就足夠前線大軍用上半年以上了。

    更別說,後方還有持續不斷的馬車隊源源不斷的往前線運輸物資。

    說到運輸車隊,就不得不提大楚帝國陸軍所裝備的一系列貨運馬車了。

    楚軍擁有大量的雙輪以及四輪貨運馬車,這些馬車都是加裝了彈黃,支撐結構還是採用熟鐵結構的馬車。

    其中四輪馬車都能載重一噸以上,雙輪馬車也能載重數百公斤,而且還採取了標準大小的箱子進行裝運物資,以便更好更快的進行裝卸,必要時候這些標準箱還可以堆疊起來充當防禦胸牆什麼的。

    大量的馬車聚集在一起行動,又具備了優秀的防護能力,不用擔心被敵軍騎兵進行襲擊。

    擁有大量的馬車輜重部隊,再加上前線建立的眾多物資中轉站,第二騎兵軍可不用太過擔心後勤運輸問題,別說幾個月了,就算是在前線晃悠一年以上都不會出席那什麼補給問題。

    而這一系列物資中轉站以及運輸車隊都是建立在大楚帝國的強大國力上的。

    只有擁有了強悍的國力,才能夠能夠動員數十萬人在後方持續運輸物資,並且能夠承受得其如此漫長距離的物資運輸過程裡的龐大損耗。

    這也是為什麼歷朝歷代裡對北方草原或者西域地區的征戰,基本都出現在王朝統一,發展民生數十年之後的時期。

    因為王朝初期的時候,經過穩定發展數十年後,國力有了極大的提升,這樣才能夠承受得起大損耗的對外征戰。

    國力稍微差一些,都是不可能承受得了這種規模的損耗的。

    嗯,哪怕是大楚帝國其實也是在統一關內地區十多年後,擊敗東擄十年後才發動對準格爾的滅國之戰。

    在十幾年時間,就是大楚帝國發展民生,積蓄國力的時候。

    你讓大楚帝國在十幾年前就殺出嘉峪關和準格爾玩決戰,倒也不是說不能打,而是得不償失,會極大的拖累國內民生的發展。

    錢糧是有限的,你用來打仗了,那麼國內發展自然也就被拖慢了。

    而現在,大楚帝國的國力蒸蒸日上,工業生產力大幅度提升,工業又帶來了農具等提升,同時國內持續穩定局勢,人口逐步增長,勞動力增加,持續開發的荒地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