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 作品

第三百零九章 明廷的新標軍浪潮

    但是一比一的傷亡比例,還是引起了第五師乃至整個南路軍的震動。

    經過實戰以及多方面的情報蒐集,南路軍方面判斷,楊嗣昌率兵退往廣東後,很快重新武裝了新標軍右軍,不僅僅擴充了兵力,還裝備了一批火槍以及兩斤半野戰炮

    同時有情報透露,明廷在廣東佛山地區已經開始大規模仿製大口徑火槍以及野戰炮,新標軍右軍的裝備就是從佛山以及從葡萄牙人手中購置了一批槍炮。

    此外,兩廣總督熊文燦也效仿了楊嗣昌,開始編練了新標軍,據說還得到了海上霸主鄭家的支持,其新標軍規模上萬人呢。

    種種情報都顯示,明廷那邊,準確的說是明廷的各地方督撫們已經陸續效仿楊嗣昌,開始編練新標軍。

    這些明廷的督撫們之所以行動的這麼快速,這也和楚軍的赫赫戰績有極大的關係。

    人家一看楚軍連戰連捷,戰鬥力爆表,只要不是傻子那麼都會去研究楚軍為什麼這麼能打。

    然而他們大多會得出一個同樣的結論:楚賊彪悍在於槍炮犀利!

    而如果僅僅是槍炮犀利的話,那麼也就讓他們看到了效仿的希望。

    楚軍和東擄不一樣。

    明廷的文武大臣們也很清楚東擄很強,但是明廷在過去如此漫長的時間裡,並沒有說效仿東擄組建精銳兵力,因為東擄的軍隊明廷很難效仿。

    東擄的戰鬥力,主要是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他們自身的重甲步兵,再一個就是東擄征服了蒙古東部地區後,依託蒙古騎兵組建起來的精銳騎兵。

    而這兩樣,人的因素大過裝備因素,明軍想要模仿的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怎麼說呢,其實東擄和明軍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從裝備到戰術其實都差不多,之所以一個強,一個弱,那是其他因素的影響。

    但是楚賊不一樣,楚賊的軍隊咋一看,似乎也沒多精銳……能打善戰,更多的還是依靠他們的槍炮。

    而槍炮這東西,卻是能夠模仿的,並且模仿成本也不算高。

    楚軍和東擄,那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軍隊,東擄那種精銳,是需要常年累月進行訓練和積累,才能夠訓練出一批精英步兵和騎兵。

    而楚軍呢,你找一群農民青壯,給他們挨個發一條火槍或一個長矛,練上兩三個月就能拉出去作戰!

    至於火炮這也不是什麼難事,不就是小號的紅夷火炮嗎,他們明廷玩紅夷火炮多了去,弄個小號的紅夷火炮,再弄個楚賊那邊搞出來的新炮架,那就是一門野戰火炮了啊。

    因此在明廷的這些督撫們看來,楚軍是很容易模仿的,並且是很容易能看到成效。

    這也是楊嗣昌,熊文燦以及其他督撫們陸續自發陸續組建新標軍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