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原木 作品

第七十四章 為添丁做準備

    從中可以探出古人對中秋的重視。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是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

    “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

    “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中秋節,另有別名:仲秋、秋夕、八月節、八月半,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古人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經久不息。

    八月十五清晨。

    長安城一處府邸後院空地上,一大一小兩人正一板一眼的打著拳。

    大的穿著藏藍色錦袍、黑色羊皮靴,身材中等,但卻顯得筋骨勻稱、格外結實。

    一副猿臂虎腰之姿,隨著一招一式的舞動,一套拳法打得如雲流水,頗有一種大師的氣派。

    而小的頭上扎著兩個小辮子,隨著小身子的舞動,口中稚嫩的喝喝聲叫個不停,一雙小辮子隨身擺動,配合著萌萌的大眼睛,顯得很是可愛。

    定睛一看,這不是楊帆和小豆丁賀蘭敏月麼?

    原來幾天前從梅花莊把她們救回來以後,武順幾人就住進了楊府,本來是想安頓她們去楊家坪的,可是馬上就要過秋夕,所以暫時留在了府上。

    自從來到了楊府以後,賀蘭敏月就如同小尾巴一般跟在楊帆的身後。

    不知是因為楊帆身上那層出不窮的好玩意兒還是真的喜歡與楊帆待在一起。

    小豆丁每天睡覺以後才能把她送回武順那裡,這讓武順都有些嫉妒,常常向武媚娘告狀,說自己的小棉襖漏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