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兒 作品

明月清風(173)一更(明月清風(173)門被拉...)

    明月清風(173)門被拉開, 厚厚的簾子掀起,裡面探出頭來看看誰剛才站在外面,卻怎麼沒想到, 看到林老侯爺帶著個一群孩童, 往更裡面去了。這個書院可不收蒙童!這人縮了脖子進來,把門都關上了, 突然意識到不對, 然後愕然的看著還準備探討的同窗,之後視線又挪到黃宗羲身上,“黃兄……你剛才說的是什麼?”“我剛才……”不是!這人指了指外面, “林侯爺帶著一群孩子……”帶唄!林侯爺不是個多事的人。這人就看他:“那你覺得林侯爺能帶著誰家的孩子?”裡面的人都愣住了, 彼此對視一眼:“太子殿下?”對!一定是太子殿下!幾個人就趕緊看黃宗羲,“快!黃兄……”得去辯白辯白呀, 要不然,轉眼就是禍事。黃宗羲皺眉,沒動地方,可還是被同窗拉著, 追著太子而去。太子已然去了講學堂,講學堂今兒有元先生的課, 許多學生都去聽課了。啟明帶著人才到門外,後面就追來一夥子,扭臉一看就知道怎麼回事。年哥兒才要阻止幾個人開口,省的打攪了裡面, 結果幾個人拉著中間那個青年噗通跪下了,“殿下, 學生等輕狂……”裡面一下子就安靜了,元先生匆匆的迎出來, “殿下。”得!想悄悄選人是選不成了,啟明抬腳往裡面走,“都起來吧,進來說話。”上首是先生的座位,啟明沒坐。元先生的小廝趕緊搬了一把椅子過來,給放在邊上,啟明這才坐了。“給老侯爺看座。”他坐在上首,然後示意給費揚果和巴林再搬兩把椅子來,叫兩人坐了,這才看著攪擾了先生授課。”說著,做出請的姿態來,“您繼續。”元先生點頭,重新坐在屬於他的位置上,側臉跟太子道:“……這堂課,是在釋疑!臣以為,學到如今,不僅是要刻板的記,也得還文章以真意。”懂!同一句話,各有各的解釋,各有各的看法,哪些是被曲解的,哪些是被過度解釋的,他們是在做這個,追尋儒家的本意。啟明點頭表示瞭解,不用管他,只管繼續上課便是了。元先生給啟明上課是上慣了的,他是無所謂的,就接著剛才的話往下說,“……剛才說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是《詩經小雅》上的話,五歲的蒙童都知道的一句話……剛才是誰對此提出的異議?”有一高瘦的學生便站出一人來,“先生,學生自五歲跟著開蒙的先生學,就曉得這句話。當時開蒙的先生告訴學生,這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都是王的土地;天下的百姓,都是王的臣民。”嗯!都是這麼學的,你對此有什麼疑惑嗎?“學生學了史之後,心裡就有疑惑了。”比如呢?“《詩經》的背景是周,而周是何種情形呢?周為天下共主,土地分封給邦國,因此,周並不能擁有普天之下的土地和子民。”緊跟著又有一學生站出來,“學生翻遍家中藏書,才發現這兩句原不是這樣的……”元先生微微皺眉,用餘光掃了太子一眼,這才道:“你說的不錯,這話原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溥與普,音同而意不同。”“這便是了!這麼一改,那麼這話原有的意思該是,天下之大,皆是王的責任……可對?”引申來,是個這個意思。第一個發言的學生馬上道,“那這便是說,王之責,在於守土安民。君,得重責而非權。先生,學生是否可以這麼去理解。”這便是說,天下得以天下為公,他有守護國土,保護國民的職責,做到這些,是為君王的本分。為君者,得明責任,而非一味的高高在上享受君王帶來的至高無上的權利。費揚果靠在門口的牆上,心裡嘖嘖有聲:讀書人是厲害呀!一張嘴,黑白只在轉瞬之間。這注經釋文,全隨情勢變化而變化。說普天之下,都是王者的是他們;如今,說王只有責任,不能有凌駕於臣民之上的權利也是他們。來來去去的,都是他們的道理!林四相坐立難安,側臉看坐在他邊上的太子,太子小小年紀,臉上並無一絲多餘的神色,聽著之行,天下為公’。”那個說,“得乎丘民而為天子,便更通暢了。”得乎丘民而為天子,是說得到百姓擁戴的人就能成為天子。林四相都要聽不下去了,啟明的手摁在他的膝蓋上,不叫他動。聽聽嘛,不聽聽怎麼知道這些人都是怎麼想的。如今,也難得有機會叫他真真切切的看看什麼是儒家。儒家,可怕就可怕在,他在隨時的調整自己。元先生才要說話,巴林就道:“先生,我能發言嗎?”巴林乃是蒙古的小王子,在大明一直跟著太子讀書,自然也是元先生的弟子。這會子他說要發言,元先生又豈會攔著?他忙道:“王子請講。”巴林就看那幾個學生,“諸位學兄的話,在下聽懂了。但在下亦有一事不明,想請教諸位。”不敢當。巴林起身,問說,“諸位言說,該重責而輕權,那麼敢問,若無權,何來責?在我看來,權大,便責大。權小,則責小。諸位若為官,官大,則責大。官小,則責小。這是擺在明處的道理,何以諸位為此爭論?其意義何在?”那個叫黃宗羲的學生從後面又站出來,“王子也說,官大,則責大。官小,則責小。既然要負責,那可否說,官為君之分|身!若是如此,那麼臣之與君,名異而實同。”這話一出,一片吸氣之聲。這話的意思是:君是天下的治理者,臣也是天下的治理者。只是權利的大小不同,身上的責任不同而已。再往下說,他這是否了:君為臣綱!這話都不是大膽了,而是極其放肆的。巴林上下打量了對方一眼,手都放在腰上掛著的腰刀上了,但到底是隻笑了笑,沒再言語。滿場無人敢說話!啟明這才笑道:“怎麼沒人發言了,說啊!都說的挺好的!臣之與君,名異而實同,說的——挺好!天下為天下人的天下,孤也盼著天下人人人能為天下籌謀,更盼著諸位出仕非為己,為家,為君,而只為天下。孤喜歡一心為公者,而今,站在這裡,亦在選一心為公者。諸位不妨捫心自問,若是篤定立志,今生所言所行所思所想,皆為公心……那就請諸位上自薦書,孤身邊永遠缺這樣的才俊之士。”說完,啟明就起身了,朝元先生頷首,然後從學生中穿行而過,並沒有過多的滯留,直接回了宮。選人?改天吧!馬車上安靜的很,白官低聲道:“主子,您要不高興,我帶人把那些大膽的狂生都給逮了。”白官是朱字營裡的孤兒,是當年從風月場裡帶回去的孩子之一,這孩子自小在山林裡竄,練就了一身好本事。讀書認字,雖不如別人那麼靈性,但他的長處不在文。跟著啟明得有五年了,年歲比啟明還大一些。谷有道拉了他一把,“少說一句。”我說錯了?年哥兒擺擺手,這不是對和錯的問題!這是明知道太子去選人,他們還擺出這麼一副陣仗。這未嘗不是試探太子之意!明知道太子不會給治罪,也不能給治罪,所以,這才明目張膽來了這麼一出。元先生是真不懂這個意思嗎?不是!說到底,儒家不如之前,但卻絕不肯認輸的。他們這是叫太子見識到了儒家的厲害之處。用它,它能幫著治民。不用它,它便能亂了人心。言論的對錯,這不是今兒的重點。今兒的重點是,太子一出門,就被人給了一記教訓!在書院的事,轉臉就報到林雨桐和四爺跟前了。四爺下午誰也沒見,一直等著孩子過來問呢,但這孩子一直也沒來,一個人在書房裡,誰都不叫進。林雨桐都慌了,抱著老二晃悠著,幾次想打發人過去瞧瞧,四爺都攔住了,“別急,等等……再等等。”這一等就等到了晚上,這孩子還是過來吃飯了。“剛剛好,才說打發人喊你吃飯呢……”林雨桐把老二交給乳孃,過來拉啟明,“櫻桃肉,你愛吃的。”啟明搓手之後,先去看老二,見他睡的呼呼的,就回來坐在飯桌上,手都拿起筷子了,這才道:“……是兒子想當然了!今兒這個事……兒子開始的時候心裡又羞又惱……可羞惱完了,兒子又後怕……”若沒有兜頭這一棍棒,自己心裡都沒意識到臣子和天下士子對這個天下的影響。他拿著筷子,把筷子舉到眼跟前,“兒子覺得,臣子就像是兒子手裡這筷子……”得用的舒服,得用的好看,這真的事需要技巧的。四爺嗯了一聲,能悟出這個,以他這個年紀算是不錯了。他沒更多的提點,只問說,“那你接下來,打算怎麼辦?”“那個叫黃宗羲的……徵調東宮詹士府。那幾個發言的,他們只要自薦,我就要。”哪怕他們認為該平了你的權?“對!”啟明端起碗,使勁的扒拉飯,含混的說了一句:“學說和實踐是兩碼事!”四爺笑了笑,學說和實踐確實兩碼事!能把那不成熟的學說就這麼喊到當朝太子面前的,可見其人並無多少城府。學說嘛,可以搞!關鍵在於,搞出來,誰在用。黃宗羲——難得你怎麼把這人給挖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