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遊 作品

第二百四十二章 聖君之名,先南後北

    李隆得知消息,痛罵濮沽,就這還是愛民如子的吳國大儒,一郡父母官?

    “不得傷吾之子民!”

    由於李隆的命令,楚軍怕誤傷,不敢過分阻攔,十萬吳軍主力突出舒城包圍圈。

    不過自楚軍攻入廬江郡以來,至此已經接近兩月有餘,就說包圍舒城的時間也差不多將近一個月了。

    這麼長的時間準備,怎麼可能讓你真跑出廬江,李隆不傷百姓的命令也是基於後續佈置。

    一路突圍,一路丟人,吳軍以拋棄的眾多百姓阻滯楚軍的追擊腳步。

    十二月三日,吳軍順利到達廬江郡和九江郡的邊界巢湖,此時他們還有九萬之眾。

    突圍過程中只跑散了一萬人,足以說明這支吳軍的組織性不低,說實話大部分士卒是有些憋屈的,在舒城天天就是被砲轟,好不容易突圍,結果還要裹挾百姓。

    不過軍令如山,主帥徐安國帶領他們打了多少勝仗,只能報以信任。

    當天傍晚,徐安國下令將剩餘百姓向另外一個方向驅走,大軍則是兵分兩路,一路六萬人從巢湖淺水區涉渡,一路三萬人從岸上突圍。

    巢湖兩側可能有堵截楚軍,但你總不可能將軍隊埋伏在巢湖裡面吧,除了本地少數人知道巢湖中有一段凸起的淺水區,外人不會想到這點。

    然而事實就是,整個廬江水系的情況,在楚軍參謀部都有存檔,巢湖這等名湖自然一清二楚。

    甚至整個揚州的水系情況,也在逐漸完善當中,這其中的原因當然是他在水中有“人”。

    紅襖手下的水族和楚國異聞司互相配合,在攻吳之前,就弄清了很多有名水系的情況。

    楚國參謀部的設置,就是要把廟算進行到底,無論是什麼情況都要做到有預桉。

    他們沒有算到徐安國和濮沽會拿自己國家的百姓當擋箭牌,但是參謀部制定了舒城之軍突圍,乃至楚軍失敗的情況。

    一定能勝?凡戰先慮敗再慮勝,這也是很多前線將軍不喜歡後面那些“紙上談兵”的參謀部的原因,打都沒打,你就說敗,晦氣。

    所以在圍舒城後,參謀部就做好了吳軍突圍成功的打算,突圍後能走哪?

    渡江南下不可能,走旱路去九江郡,北上還是東突?

    巢湖這一關,楚軍早有佈置,就算突圍出去,這十萬人也殘了。

    所以李隆沒有下令痛下殺手,只是命令將吳軍斷後的三萬郡兵勸降,儘量多俘虜一些本地兵馬。

    這一戰之後,他的“聖君”之名必將傳遍吳國,說不得是征服吳人之心的關鍵一步。

    水師第一艦隊,抽掉眾多小型戰船埋伏在巢湖的蘆葦蕩之中,這是他們在雲夢澤剿匪經常乾的事,很熟悉。

    另外再有數萬禁軍橫阻於巢湖兩岸,吳軍要是東突,選擇岸上或許有一條生路,要自作聰明走湖中水路,那就是死路一條。

    關鍵吳軍就是選擇了死路,六萬大軍在巢湖水道被伏,泥濘的沼澤地難以快速移動,面對鋪天蓋地的箭雨根本無法反擊,死傷大半。

    而三萬走巢湖岸上的大軍本意是吸引楚軍,結果正面打了起來,亡命搏殺之下,有幾千人強行衝破阻截。

    算上之前留下來斷後的三萬郡兵,十三萬吳軍,最後只有三萬多人衝進九江郡。

    楚軍沒有追擊,因為吳國已經派了援兵接應,畢竟楚軍主力還在後面。

    李隆得到前方戰報後,非常高興,馬上下令嘉獎參謀部集體一等功,各參戰人員集體三等功。

    這可是殲敵十萬,吳國實力再雄厚也能說是傷筋動骨了。

    吳國地處揚州,人煙繁盛,國庫充盈,中央朝廷能直接動用的兵馬就有五十萬,當然也就這五十萬兵馬的戰力能打。

    之前在安慶城丟了將近四萬人,現在又在巢湖丟了十萬人,十停折了三停,真正意義上傷了元氣。

    不過剩下三十六萬中央軍以及各地郡兵縣兵,吳國的實力仍然可以稱得上雄厚,只是如果吳王徐聞知道廬江郡的戰果,一定會很後悔。

    為什麼不早點把越國境內的大軍全部調回來,非要貪那兩座城池,楚國才是滅國大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