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遊 作品

第二百四十章 武道逞兇,吳楚分疆既下

    “腹背受敵,為之奈何!”

    “明府,安慶城堅,非一支水上偏師能破,重點還是看北面啊。”幕僚見唐英哲有些喪氣,連忙勸慰道。

    “對,我們還有集賢關,還有赤崗嶺,只要外圍不失便不是孤城。”唐英哲回過神來,強自提氣道。

    他是吳王徐聞微末之時,以郡城相投的一個當地大戶,只是“才學不高”,這才以文臣之身當了個郡尉以作晉升之階。

    不過唐英哲在其位謀其政,當了郡尉後,很是讀了幾本兵書,又請來幾名懂軍事的幕僚。

    幾年下來,居然讓他立了幾次軍功,只待時機一至,便能當上郡守甚至直入中樞。

    吳國侵楚不成,反被楚軍入寇,安慶危急,吳王因此下令讓唐英哲這個知軍之人親守安慶。

    唐英哲趕到安慶接受防務,倒也沒出簍子,請水師協防安慶側翼,派人在安慶外圍的兩關駐守重兵,一切井然有序。

    只是他萬萬沒想到,最不可能出事的水師敗了,現在腹背受敵,顯然是不可能再出兵支援集賢關和赤崗嶺。

    徐聞私底下給他傳話,大軍主力正從吳越邊境調回,堅守待援,城在人在。

    唐英哲心裡苦,他臉色一狠道:“趁夜給集賢關和赤崗嶺守將送信,他們的家人在城內生活無憂,如果能守到朝廷支援,他力保所有軍將官升三級。

    還有馬上向金陵上奏,參水師一本,未探明敵情隨意浪戰,置安慶於危險之境。”

    親信幕僚一邊記錄,一邊暗自佩服,短短几句話,將其政治智慧展現的淋漓盡致,誰說明府無才。

    自古孤城不守,凡是堅城,城外必有堡寨為依。

    安慶的外圍依憑正是集賢關和赤崗嶺,只不過如今這兩處似乎不怎麼牢靠,在楚軍的攻擊下搖搖欲墜。

    十月十六日,圍攻集賢關三日的楚軍得知水師大勝,士氣暴漲。

    攻關主將李彥章親率先登,於夜間破城,集賢關三千守軍盡數戰死。

    赤崗嶺就沒這麼好打了,其地勢險峻,在山頂修築堡寨,易守難攻。

    十八日,張定安趕赴前線,命禁軍主攻一日,亦不下。

    十九日,參謀院獻上火攻之計。

    是時,半月無雨,張定安採納火攻焚山,山火三日未歇,赤崗嶺堡寨遂破。

    十月二十三日,楚軍四面合圍安慶,李隆王旗親臨。

    此時安慶守軍尚有三萬,但人心俱喪,士氣低迷。

    楚軍按例勸降未果,以剛剛運到的五十架神威砲齊轟北城門,揚州大地第一次感受到神威砲的威力。

    聲如驚雷,無物不催,滿城震動。

    孤城難守不是說說而已,內無戰心,外無援軍之望,人心動搖之下,就算唐英哲再忠心又如何。

    三日後,楚軍向城內射入千封勸降書,其中大部分內容都是動搖人心之語。

    你們的援軍已經被擊敗退走,沒人來救你們了,不然為什麼過去這麼多天,還看不到一兵一卒。

    最撼人心的便是沒有援軍,堅守只是白費力氣,畢竟明眼人都明白再給楚軍的投石機轟上十天半月,怎麼也破城了。

    獻城者,封世爵,賞千金。

    安慶城堅,可要是看不到希望的守軍不想守了該如何。

    十月二十八日,安慶東門守將送出密信,將於深夜發動叛亂。

    當晚子時,東城失火,城門洞開,楚軍先鋒入城,裡應外合攻下安慶。

    唐英哲想自殺報國,卻被手下攔住,隨後在李隆的親自招攬下投降。

    可惜唐英哲不知道,吳國援兵已經在趕來的路途上,只是長江水道被楚軍控扼,只能從陸上行軍。

    緊趕慢趕之下,兩天前十萬吳軍援兵還是趕到了最近的皖縣,但不得寸進,因為這裡已經提前由李虎率軍五萬守住。

    安慶被佔,五品大員唐英哲投降,十萬援兵退守舒縣。

    吳國震動,廬江郡各縣官吏人人自危,整個廬江都將是楚軍的囊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