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夜聽雨 作品

第一百四十三章 邀請馮盎

    “那我這就下去安排人員!”呂才對李泰行禮後,便準備去通知。

    “另外,安排一批文科學子過去開設農社,另外每季託人把長安書局總結的半月刊與月刊送過去,同時也記得要把他們那邊的文稿記錄送過來!”李泰深吸了一口氣道。

    “還要安排農社過去嗎?”呂才聽到李泰的話倒有幾分驚訝。

    所謂的農社,實際上算是農業學府內部由優秀學生組成的一個組織團體。

    宗旨是為了錦繡大唐,布種天下,實際上某種程度來說,算是個非常初步的政黨。

    有著自己的政治理念,同時也踐行自己的政治理念,再加上李泰進行一定程度的引導。

    因為李泰不希望別人是因為從龍而跟隨自己,而是因為跟自己志同道合而選擇自己。

    在這樣的情況下,農社這組織便應運而生,就是為了實現以生產力改變大唐的樸實想法。

    同時,這組織又是那種以紮根基層為目標,這裡面的人,要麼成為書局的負責人,要麼進入編制,要麼成為農業技術人員,只有這三種類型從農業學府出來的人才,才能進入農社。

    農社雖然在李泰的規劃中是政治團體,但在初期規劃中,卻是個農業技術傳播體系。

    通過技術人員進行農業試驗,然後把成果交給書局負責人進行傳播,再然後讓見到的農官進行本土化推廣,最終再進行反饋,進行進一步改良。

    從而讓農業技術從實驗室到落地的循環,而農社便是這整個體系的樞紐。

    但李泰知道,這東西只要跟農官扯上,那等到那些農官成為九品,甚至從九品的官員時,這個原本的農業技術團體,很快就會形成一股政治團體。

    這不是李泰能夠控制的,而是等到了那一步,他們自己會跟儒家團體官員形成競爭關係。

    不過,至少現在這個農社還不是什麼政治團體,而是技術團體。

    同時書局出的《馬經》什麼的這個團體沒有什麼興趣,但以《糧食》為名的月刊,不斷總結掌握的農業技術,發明的農業工具,甚至一部分未來的農業展望,傳播農業學府總結出的知識。

    這些知識,基本上只要上了農業學府的學子能看懂,有些選科墨科出身的,甚至能徒手按照上面的講解捏出相應的工具來。

    可以說,這些雜誌算是凝結了農業學府知識的精華,對那些從農業學府出來的學生來說,只要肯學習,多少能從這雜誌上學到一二。

    同時,通過這個月刊,書局便成為聯繫那些畢業學子的渠道,讓這些人每一個月,能有那麼一兩天,能相互間聚一聚,重複認識認識。

    要知道這可不是那個知識普遍廉價,師德逐漸墮落,甚至連同學都被利益扭曲的時代。

    莫說同學,就算同校本身在這個時代就是最牢靠的關係之一。

    所以每個月月刊到來的幾天,相互之間的同學碰個面,一起專研專研新的糧食,甚至哪怕只是簡單的說幾句話,那都會變得不一樣了。

    因為慣性會讓他們成為一個團體,紮根在基層的團體。

    當然,對李泰來說最大的意義就是,自己能通過這些書局找到每一個的學員。

    如果他們只是單純的用這些知識種田耕地什麼的,那也就算了。

    但只要他們有加入到政府體系,甚至公共體系的意思,不論是農官,士兵,醫者,李泰都能適當的給與慰問與福利。

    理由李泰都想好了,那就是當初你們以學府為榮,現在學府以你們為榮,好好為華夏復興而努力,切莫辜負學校的培養。

    然後每年直接砸錢送福利,讓周圍的鄰居們都知道,你從農業學府出來,就有出息了。

    所以,農社這種東西,一定程度上承擔著聯繫農業學府的學生,以及發放福利的作用。

    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在崖州雷州之類的地方建立一農社,並且還要發放每年的福利與《糧食》之類的各種雜誌月刊,這就直接讓成本飆升了起來。

    最重要得是,這種發福利的事情不可能是公事,從而走朝廷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