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修羅下水道 作品

第42章 “自由使者”

    第三艦隊的將軍還是弄錯了一件事。

    從南美大陸的路基導彈發射井中發射的,並非是一百多枚導彈,而是要在這個數字上再乘以十!

    足足上千發核彈!

    若是在冷戰時期,這個數字不算什麼。

    根據非官方的資料,八十年代末,美方的核彈儲存量大約為2.1萬枚,而蘇方則因為“飽和式核打擊”的理念,喪心病狂地製造、儲存了超過6萬枚核彈。

    幸運的是,這些足以將地球毀滅上百次的武器並沒有能夠派上用場,其中的絕大多數都在冷戰結束之後被銷燬。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所有加入到“核不擴散條約”中的國家,核武器的庫存總量大約在1.2萬到1.4萬枚之間。

    也就是說,來自南美大陸的這一輪核攻勢,直接消耗掉了全球近十分之一的核武器庫存!

    據統計,全球人口在百萬以上的大城市一共有192個。

    按照每兩枚核彈足以抹平一座城市來計算,這上千發核彈,足以將世界上所有重要的城市從地圖上抹去至少五次!

    當然,直接將核彈投放到人口密集的城市,或許能夠在普通平民中造成極大的恐慌,但對於nerv真正的力量,其實損失並不算大。

    從長遠來看,大量平民的傷亡、基礎設施的損毀,以及經濟、工業等全方位的損失,確實會極大地削弱nerv的力量。

    但至少在幾個月內,這些損失真正表現出來的影響卻是有限。

    至少在戰略儲備用光之前,這種方式的“核彈洗地”不會對nerv的軍事力量造成太過致命的打擊。

    哪怕是最樂觀的預期,最多也就是讓nerv的中層行政體系癱瘓上一段時間,也就僅此而已了。

    只要按下核彈發射按鈕的那個人稍微有點腦子,就一定會將目標放在“更具戰略價值”的地方。

    例如囤積了重兵的軍區、軍用機場和港口、產能集中的軍事工業區等等。

    只有第一時間打掉這些,這一輪核彈攻擊,才具備直接影響戰局平衡的能力。

    當然,一千多發核彈都發射出去了,至少分出來幾枚導彈,嘗試性地瞄準nerv的高層指揮體系,無論如何都是不會虧的。

    哪怕nerv的重要高層大多都會及時躲進至少位於地下數百米的防核轟炸掩體內,但只要有那麼一兩個反應慢一點,沒有及時躲過去,這些核彈就不算是浪費。

    若是運氣好,多炸死幾個關鍵的高層,那就是血賺!

    就算nerv的體系足以確保在第一時間有“替補”頂上去,但光是這些人熟悉手頭工作所需要的時間,就足以讓自由軍佔據明顯的優勢。

    ……

    nerv的密集轟炸並沒有因為核彈升空而推遲或者調整計劃,上萬噸的凝固汽油彈依然如期而至,讓整個印地斯山脈變成一片“火山”。

    不是噴吐岩漿的那種,而是字面意義上的火山,到處都是熊熊大火。

    “幸好我們先一步突圍出來了。”

    一個戰士看著遠方的大火,不禁心有餘悸。

    若是這個時候還被圍困在印地斯山脈內,絕無倖存的可能。

    然而申屠卻是對“近在眼前”的末日景象沒有分出半點的關注,而是將目光投向了遠方的天邊。

    此時剛剛入夜,但在遙遠的天邊,卻是一片耀眼的白色。

    那是核彈爆發的“煙火”。

    雖然沒有任何依據,但申屠卻隱隱有一種感覺,自己看到的這些光芒,應當是來自於落在第三新東京市,那枚仿照冷戰時期的“大伊萬”的標準制造的“超極核彈”。

    在參數要求方面,這枚被命名為“自由使者”的超極核彈,爆炸當量還要高於“大伊萬”的6000萬噸tnt,達到7300萬噸。

    這是個什麼概念?

    爆炸當量高出百分之二十多,並不意味著威力也會增加同樣的數字。

    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自由使者”的威力,必然是要超過當年的“大伊萬”的。

    做一個簡單的對比就知道了。

    “大伊萬”在俄羅斯北部的新地島,以“低空引爆”的方式,在距離地面大約三千米左右的空中被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