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湖洗水筆 作品

第六十五章 螞蟻眼中的世界(七)

翌日,太陽已經爬上了半空中,後勤隊營帳區的那棵樹下,石珪閉著眼睛,依坐在樹下,手邊一個小方桌,上面擺著一壺茶,一小碟果子,還有半杯散發著嫋嫋熱氣的茶水,他一隻手隨意放在自己半彎起的膝蓋上,另一隻手的手肘杵在桌上,張開的手掌,扶住了自己的額頭,看起來正在假寐。

昨夜,石珪得到了《天水太一本義書》之後,心神激盪之下,他還是保持了一線清明,沒有莽撞的即刻研學,他只是把書一股腦的灌注在自己腦子裡,便忍著種種不適,趕緊趕回到了自己的住處,倒頭就睡。

直到睡醒了,他才命人在樹下,整治出了這麼一出,看似假寐,實則正悶著著頭,研究手裡的《天水太一本義書》。

昨天夜裡狂喜之下,根本沒有來得及細看《天水太一本義書》,今日詳細查看,才知道這《天水太一本義書》的五卷書上,都各有側重點。

讓石珪有些意外的是,五卷書中,僅僅只有甲捲上,才記載有基礎性的修仙知識。

並且在五卷《天水太一本義書》的序言上,都明明白白的說明了,這套書僅供練氣期新入門弟子使用。

而並不是當初他所認為的,第一卷是練氣期使用,後面幾卷,就是更高階段的修仙知識。

整本甲卷書上,就只講了一件事,就是介紹天水宗修行體系的概況,各種修仙概念,都是穿插在講解天水修行體系的各處要點之中。

石珪只是大略的看了一下,就發現這套體系的所有概念的稱呼,用的就是白衣少年玉簡中,所述的修仙界主流稱呼,例如修仙階段劃分之上,也分為練氣、築基、結丹、元嬰等等。

此外甲捲上還有些天水宗常用的神通法術體系簡介,還有天水宗一些特別著名的神通法術之類東西的記載。

乙卷則是主要記載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講解天水宗的“道”,也就是天水宗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觀點,以及對自身道路的認識觀點等等,從而引申出了天水宗的弟子,必須要認可宗門的“道”,必須要對宗門忠誠等,天水宗弟子守則內容。

而乙卷的另一部分,則是從弟子守則內容出發,詳細講解天水宗的繁雜宗門戒律,大到叛出師門、殺害同門等重罪,小到同門爭吵如何處理等等,林林總總共計七個方面,兩三千條戒律,當然,作為啟蒙書,乙卷只是做了詳略適當的歸納介紹,並沒有詳細的一一列出戒律內容。

值得一說的是,滄潮子在自己的文章中,對天水宗弟子的教育裡,最不滿意的地方,就是《天水太一本義書》甲卷與乙卷的倒錯。

按滄潮子的想法,天水宗就應該把乙卷,列作弟子新入門第一年的唯一課程,他認為只有學好了乙卷,才有資格去學甲卷等其餘四卷,而不是甲、乙、丙、丁、戊五卷,一起下發後,混合學習三年,就統一的一起考核。

滄潮子認為,天水宗這種老套做法的後果,便是讓《天水太一本義書乙卷》這一最重要的課程,變成可有可無的裝飾,甚至會演變成,弟子們為了應付考核,而對乙卷的內容死記硬背,從而讓弟子們,對天水宗“道”的理解,越來越弱,對宗門的忠誠,越來越少,最後就會淪落到,只求自身法術神通強大,而忘了宗門的存在,長此以往,宗門的衰敗,就近在眼前。

石珪不知道,天水宗對滄潮子的建議,是什麼態度?但只從這天水宗的傳功玉簡,落到了自己手中,就能想到,這天水宗即便重視,只怕也有限的緊,因為現實已經說明,天水宗並沒有能夠改變,這滄潮子預見到的悲觀未來。

石珪唏噓了一會,也就把這些情緒拋到了腦後,自顧自的順著《太一生水妙化真經》往下看去,而這《天水太一本義書丙卷》,講的就是天水宗的歷史由來。

根據這丙卷所言,在滄潮子批天水宗教育的那個時間點,已經距天水宗成立有一萬五千餘年了,宗門剛剛在幾十年前,舉辦了慶祝立宗一萬五千年的大典。

天水宗的產生,也不過是一位藍姓的修仙者,在參加某位道君的講道法會時,對“上善若水,溼燥復相輔,成歲而止”這句道經心有所感,於是相約其他幾位志同道合的修仙者坐而論道,從而推導出了《太一生水妙化真經》的最初框架。

此後,這位藍姓修仙者有成,便廣開仙門,將這門修仙之法傳給很多上門求道之人,這些修行者中,不乏天資聰穎、天賦異稟之人,這些人邊修煉,邊相互交流,竟根據各自所悟之道,慢慢的將《太一生水妙化真經》的框架,給充實起來。

後來又過去很長時間,這世上修仙者對《太一生水妙化真經》的演化越來越多,一眾修仙者各自修行的版本太多,如果不出意外,就要演化成不同的修仙功法。

此時,就有一個童姓的修煉者,頗有古風,他認為上善若水,陰陽四時相濟,功法應包容兼蓄,相互借鑑交流,才能推動《太一生水妙化真經》的昇華。

於是,他便立志要將世上的《太一生水妙化真經》整合統一起來,推導出真正完整的《太一生水妙化真經》。

此後,他便不辭辛勞的跑遍很多地方,費盡心思的邀約了,當時已知的修煉《太一生水妙化真經》道行最高的幾位修仙者,前來交流論道。

而這幾人應約而來後,在相互交流論道當中,竟然在相互啟發之下,各自心中的奇思妙想不斷湧現,一時之間不僅讓自己修行大進,也讓《太一生水妙化真經》隱隱有了昇華之象。

於是,幾人越來越惺惺相惜,便結伴去尋了塊寶地,相鄰結廬而居,日夜相談甚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