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若海 作品

第36章 唯才是舉尋賢才重整旗鼓再出發

 黃巾降兵屯田一事安排完畢,劉和也算放下心來。

 但經過這麼一鬧,也沒了開始的閒情,便與荀攸離開了。

 二人沒有回縣衙,而是朝著城中軍營走去。

 劉和想起胖胖的趙縣令就一陣厭惡,隨口問道:

 “公達,汝觀趙縣令如何?”

 荀攸想了一下,說道:

 “觀今日宴會酒食,便知其奢靡無度。觀當城百姓生活困苦,便知其政務不通。觀其屯田兵卒一事,便知其毫無擔當、毫無遠見。此人說好聽點是庸碌之才,說不好聽便是大漢蛀蟲。”

 對於荀攸的看法,劉和深以為然:

 “大漢官員,清明者少,庸碌者繁多。如此官僚糜爛,百姓怎能不苦,必須想個辦法,提拔些踏實肯幹之人,能體會百姓疾苦的人才可以啊。”

 荀攸嘆了口氣,搖了搖頭說道:

 “大漢國祚延續四百年,早已令富者富、權者權,袁家四世三公便是最好的例子。而各州郡所舉孝廉,大多也是各州郡世家豪強之後,寒士貧民再難出頭。然大多為官者,本就是富貴之徒,怎能體驗百姓疾苦,故此事甚難。”

 劉和想到隋唐的科舉制,但此時自己人微權輕,此事推行不開。

 又想到原本歷史上,曹操施行了求賢令,籠絡大批有才之士效力,才成曹魏霸業,於是說道:

 “人才不分階級,唯才是舉才是正途。古時伊摯、傅說出身於賤民,蕭何、曹參都是縣府的小吏,韓信、陳平更是被侮辱嘲笑之人。但就是這幫人,才幫助帝王成就霸業,名聲著於千載。故但有治理國家或治軍打仗的人才,不論出處,均可以被啟用。”

 荀攸聽劉和的思想,大為震驚,然後便是大喜:

 “主公若是能唯才是舉,那吾還真有幾人可以給主公推薦。”

 劉和聞言,忙問是誰。

 荀攸說道:

 “第一個就是兗州東郡東阿的程昱程仲德,此人原本名為程立,因夢中在泰山捧日,故改名程昱。程昱現為東阿縣小吏,頗有才幹,曾率百姓抗擊黃巾,成功守城。程昱與我是好友,主公若是同意,吾立刻寫信招來。”

 劉和大喜,忙讓荀攸招程昱前來仕官。